什么是借代修辭手法
[定義]借用與本體事物相關的事物名稱臨時代替本體的一種修辭方式。又稱換名、代稱。臨時代替本體的叫代體。
[例釋]客觀事物之間存在著多種關系,因此,借代可以根據本體與代體之間的相關關系分為以下各類:
(1)以部分代整體。選取事物某一部分代替全體。
例1: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
例1以“朱門”代富貴人家,以“骨”代“人”。
(2)以特征或標幟代。用人或事物的特征或某方面標識代本體。
例2:禿頭站在白背心的略略正對面,彎了腰,去研究背心上的文字。(魯迅《示眾》)
例2“禿頭”是人物外貌特征,“白背心”是人物服飾標識,以此代特定的人。
特征還可能是由特定語境生成的某種臨時相關關系。
例3:前幾天,鄰居張媽媽的兒媳生了個小孩,我問張媽媽是男是女,她面無表情地說:“生了個六元。”
例3“六元”是某地區發放獨生子女費的標準,女孩發六元,男孩發五元。“六元”便成了“女孩”的代稱。
(3)以事物的所在所屬代。所在所屬常是事物的作者或產地,以此代事物。
例4:談到白話文學,他(胡適)的程度就不如我了。因為他提周作人,我就背段周作人;他提魯迅,我就背段魯迅;他提老舍,我就背段老舍;當然他背不過。(陳之藩《在春風里》)
例4“周作人”、“魯迅”、“老舍”都是作者名代其作品。
(4)以資料或工具代。以與本體相關的資料或工具代本體。
例5:因為當初我們都曾夢想成為文學家,而且還說過酸溜溜的話:要握莎士比亞的筆,不舞拿破侖的劍。(逯耀東《三人行》)
例5“握莎士比亞的筆”代從文,寫出與莎翁媲美的作品,“舞拿破侖的劍”代從武,以工具作為代體的一部分。
(5)以專名代泛稱。用人或事物的專有名稱作為典型性代稱,代某一類人或事物。
例6:純情作家或者生來獨眼,或者目瞎一眼,永遠只看見林黛玉,看不見劉姥姥。永遠只看見所謂純情,看不見純情之后的血肉。(顏元叔《林黛玉可以休矣》)
例7:他的眼里永遠只有陽春白雪,沒有下里巴人。
例6“林黛玉”代多愁善感的人物,“劉姥姥”代勞苦大眾,都是具有典型意義的人物。例7“陽春白雪”原指戰國時代楚國的高雅歌曲,現泛指高雅的文學藝術;“下里巴人”原指戰國時楚國的民間歌曲,現泛指通俗普及的文學藝術。
(6)以具體代抽象。以與本體相關的具體事物代抽象的本體。
例8:你向女人猛然提出一個問句,她的第一個回答是正史;第二個就是小說了。(張愛玲《流言》)
例8“正史”代事實,“小說”代編造的虛構故事。
(7)以結果代原因。以結果代產生此結果的原因。
例9:我也沒有你們那樣惡嫁,個個去捧棺材板!(白先勇《金大班的最后一夜》)
例9“捧棺材板”是“惡嫁”的結果,“惡嫁”在文中指的是“嫁給糟老頭兒”,這是“捧棺材板”的原因。
由于事物間具有復雜的關系,因此,借代還可能存在其他方式。此外,代體與本體間可能存在多重關系。
例10:春天,樹木開花了,是晴朗暖和的天氣,早晨大路上還充滿了襤褸的衣服和光赤的腳。(巴金《能言樹》)
例10“襤褸的衣服和光赤的腳”代貧民,既是部分代,又是特征代
[辨析1]借代與避實。見“避實”條。
[辨析2]借代與號代。見“號代”條。
[辨析3]借代與換算。見“換算”條。
[辨析4]借代與借喻。共同點是本體都不出現,直接用喻體或代體代替本體。區別是:
(1)構成的基礎條件不同。借喻要求本體與喻體有某種相似點,而相似的事物常常不止一個,因此,喻體可能具有多樣性、不確定性;借代的構成條件是本體與代體之間具有某種相關性,本體與代體之間有某種必然關系。
(2)隱含的轉化形式不同。借喻是比喻的一種,只是本體不出現,直接以喻體代替本體,所以可以補出本體;借代的本體與代體之間不存在相似關系,所以無法轉換。
[辨析5]借代與巧代。見“巧代”條。
[辨析6]借代與深言。見“深言”條。
[辨析7]借代與象征。見“象征”條。
[辨析8]借代與喻代。見“喻代”條。
上一篇:什么是仿句修辭手法
下一篇:什么是窮舉修辭手法(又稱繁舉、類聚、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