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云
雪壓冬云白絮飛,
萬花紛謝一時稀。
高天滾滾寒流急,
大地微微暖氣吹。
獨有英雄驅虎豹,
更無豪杰怕熊羆。
梅花歡喜漫天雪,
凍死蒼蠅未足奇。
【注釋】冬云:此詩最早發表于人民文學出版社一九六三年十二月版《毛主席詩詞》。
雪壓冬云:下雪時云層極低,是冬云壓雪的倒裝。
白絮飛:像白白的柳絮飛舞。
萬花紛謝:無數花卉紛紛凋謝。萬花,百花,象征真正的社會主義國家和馬克思列寧主義政黨。萬,虛數,形容多。
一時:暫時。
?。合∩佟?/p>
寒流:寒冷的氣流,即寒風。這里喻指反華逆流。
急:原稿寫作“泄”。
微微暖氣:一些和暖的氣息。本詩作于十二月二十六日,是冬至后的第四天。諺語有“冬至一陽生”之說,即大地并未十分寒冷,仍有微微的暖氣。暖氣,一說來源于地熱。這里喻指中共所代表的革命力量。
虎豹:喻指美帝國主義。
豪杰:喻指中共所代表的革命力量。
熊羆:狗熊。羆,熊的一種,又稱馬熊,體大于熊,毛色黃白,遇人則直立,俗呼為人熊,性兇猛,產于歐洲與亞洲的北部?!稜栄拧め尗F》:“如熊,黃白文。”晉代郭璞注:“似熊而頭長,高腳,猛憨多力,能拔樹木?!边@里喻指赫魯曉夫反華集團。
漫天雪:喻指嚴酷的斗爭環境。
蒼蠅:喻指混進革命隊伍里的投機分子,經不住斗爭考驗的假革命者。
【譯文】冬季的陰云下,雪花像柳絮般飛舞,
無數花卉紛紛凋謝,只剩僅有的幾枝。
面隊著來自外界的巨大壓力,
中國人民不畏強暴英勇斗爭。
我們不僅能夠淘汰混進革命隊伍的投機分子,
更可以戰勝眼前的重重困難。
【賞析】這是一首詠物寓志詩是詩人六十九歲生日時所作。它寫景言志,借自然景色的描繪以抒懷,反映了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的嚴峻形勢,表達了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堅持原則、敢于斗爭的立場,由衷地贊美真正的革命者像梅花一樣不畏嚴寒與風雪斗爭的英雄氣概和必勝信心。
這首詩充滿浪漫主義色彩,表現出作者勇于斗爭、樂于斗爭的性格特點,垂示著處變不驚、臨危不亂的偉人風范,是其晚年的代表作品。
首聯以“壓”、“飛”、“謝”、“稀”四個動詞突出了烏云低垂、漫天大雪的異常沉重的環境特征,構成一種“黑云壓城城欲摧”的沉悶氛圍,同時以因果關系表明了客觀現實的不可逃避。嚴寒來勢兇猛,花草經不住摧殘都紛紛凋謝了。用“壓”字,寫出了大雪來勢之猛;用“飛”字寫出了雪花漫天飛舞、紛紛揚揚的狀態;用“謝”與“稀”字寫出了“壓”和“飛”的必然結果。這兩句表現出嚴冬大雪帶來的肅殺氣氛,象征著當時嚴峻的國際形勢。同時又說明了這只是一時的現象。
頷聯兩句采用對比的藝術手法。“高天滾滾寒流急,大地微微暖氣吹。”上句既是實寫嚴冬雪天的氣候特征,同時也暗喻國際政治形勢,暗指出蘇聯共產黨把自已凌駕于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之上,稱王稱霸,實行高壓手段的惡劣形象。下句繼續巧用自然意象,與上句構成十分工整的對仗,暗合了杜甫“冬至陽生春又來”和雪萊“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的詩意,寫出中國人民不畏強暴、勇于斗爭的英雄氣概。一個“吹”字寫出了革命力量逐漸發展壯大,終將主宰歷史的必然規律。
頸聯“獨有英雄驅虎豹,更無豪杰怕熊羆?!庇⑿酆澜苊鎸⒈芰`,志不可改,氣不可奪,越是困難越能顯示出他們的本領,正所謂“滄海橫流,方顯出英雄本色”。以“虎豹”和“熊羆”分別喻指帝國主義和修正主義,同時又把它們放在一起,歸為一類,既形容了它們的兇惡,又點明了它們外強中干的反革命、反人民的本質。
尾聯“梅花歡喜漫天雪,凍死蒼蠅未足奇。”用“梅花”與“蒼蠅”進行對比,描寫了在同一的嚴酷環境下,二者不同的表現和不同的命運。梅花象征著高潔和堅強,是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精神的寫照,它凌霜傲雪,氣節堅貞。同時,梅花的綻放與“萬花紛謝一時稀”又形成了鮮明的對照,贊美了敢于斗爭、敢于勝利的真正的馬列主義政黨。而骯臟、丑惡、嗡嗡叫的蒼蠅,在“漫天雪”中只有死路一條?!吧n蠅”的意象既恰當又通俗,同時富于幽默感,進入了詩歌比喻的意境。詩中形成對陣的兩組意象,一方是代表進步的暖氣、英雄、豪杰、梅花;另一方是敵對的雪、白絮、寒流、虎豹、熊羆、蒼蠅。作者歷來主張“詩言志”,特別是其晚年的詩詞,常常以哲學家的觀點,將他對人生、社會和政治的見解,寓于他詩詞中所寫到的自然景物之中。他善于利用形象思維之重要,因此除非詠史,他一般很少在詩詞中直接發議論。他總是營造出種種意象,達到情、景、理的相互交融。
縱觀此詩,比喻貼切,愛憎鮮明,對比強烈,莊諧并舉,格調高昂,此詩作于作者生日,有自況之意。六十年代初,毛澤東作詩的一大特點是歷史、現實、理性思考的結合。這大概緣于這一時期他讀史較多,同時對現實又有了太多的設想,常常將它們轉化為詩,而“情’的成分相對地減少了。
吊羅榮桓同志
記得當年草上飛,
紅軍隊里每相違。
長征不是難堪日,
戰錦方為大問題。
斥鷃每聞欺大鳥,
昆雞長笑老鷹非。
君今不幸離人世,
國有疑難可問誰?
【注釋】吊:吊唁。此詩最早公開發表于一九七八年九月九日的《人民日報》。
羅榮桓:作于一九六三年十二日湖南省衡山(今衡東)縣人。中國人民解放軍十大元帥之一。他早年在長沙、北京、青島、武漢等地求學,一九二七年加人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同年轉入中國共產黨。一九二七年大革命失敗,他在通城組織農民自衛軍,參加了毛澤東領導的湘贛邊界秋收起義。九月十九日,他在瀏陽的文家市第一次見到了毛澤東。從此,他在毛澤東的直接領導下工作,得到了毛澤東的極大信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身兼黨政軍多項職務,歷任中央人民政府最高人民檢察署檢察長,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主任兼總干部管理部部長,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是第一、二屆國防委員會副主席,第一、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國共產黨第七屆中央委員、第八屆中央政治局委員。一九五五年被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銜。一九六三年十二月十六日,因積勞成疾,于北京病逝。羅榮桓的一生,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特別是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政治工作做出了重大貢獻。
當年:在井岡山和中央根據地的時候,大約是一九二七年到一九三四年期間。
草上飛:形容走得快,借喻紅軍行軍打仗時行動神速。偽托黃巢的自題像詩第一句詩:“記得當年草上飛”,“草上飛”是唐末農民起義領袖黃巢的綽號。
每相違:常常見不到。意思是,毛、羅雖在同一個紅軍部隊中,但由于戰事緊張,轉移頻繁,兩人很少見面。違,離別。
長征:一九三四年十月~一九三五年十月,紅一方面軍完成戰略大轉移,走完二萬五千里極其艱苦的征程。長征途中,羅榮桓身體帶有傷病,他克服了難以忍受的痛苦,跟隨毛澤東走完了萬里長征,同大家一起分享勝利后的喜悅。走出草地后,毛澤東曾風趣地問羅榮桓:“榮桓同志,你走出草地,有什么妙計啊?”這期間,毛、羅經常見面。
難堪日:難以忍受的日子。
戰錦:解放戰爭期間攻打錦州的戰役。一九四八年,解放戰爭進入第三年,中共中央軍委和毛澤東決定,首先在東北戰場與國民黨主力軍團進行戰略決戰。九月~十一月,東北野戰軍組織了遼沈戰役。戰役開始前,蔣軍分別據守在長春、沈陽、錦州的三個孤立的地區。是先打錦州,斷敵退路,全殲蔣軍主力于東北?還是先攻打長春,驅敵逃竄,退回山海關內?采取何種打法是至關重要的,然而權衡再三,難以決斷。由于羅榮恒的堅持,以司令員林彪為主的東北野戰軍領導人很快做出決定,全面貫徹執行中央軍委和毛澤東的作戰方針,最終取得了全殲東北蔣軍四十七萬人的重大勝利。這時,毛澤東在河北西柏坡的中共中央機關指揮全國的解放戰爭,羅榮桓在東北野戰軍司令部協助林彪指揮遼沈戰役,奪取東北。
斥鷃:飛不高的一種小鳥。毛澤東曾稱之為“蓬間雀”。
大鳥:大鵬鳥,喻指中國。這句說的是當時激烈的中蘇論戰。
昆雞:外貌像鶴,羽毛黃白色。這里只當一個“雞”字?!冻o·九親詩》:“昆雞啁哳而悲鳴。”
長笑:譏笑。俄國克雷洛夫的寓言《鷹與雞》中寫道:雞恥笑一只偶然低飛的鷹,鷹回答說:“鷹有時飛得比雞還低,但雞永遠不能飛得像鷹那樣高?!?/p>
老鷹:喻指中國。這句說的還是當時激烈的中蘇論戰。
離人世:離開人間,指逝世,死亡。
疑難:難以決斷的事情。
【譯文】還經常嫩夠回憶起曾經我們一起轉戰頻繁,
不能夠時常相見的日子。
長征的歲月對于我們來說,
并不是不堪忍受的時期,
而遼沈戰役中攻打錦州的問題才是全國戰略的關鍵。
每每能夠聽到燕雀欺侮落魄的鴻鵠,
但是今天失去你這樣一位忠誠的革命同志,
我們在革命中遇到的問題應該向誰來征求意見呢。
【賞析】這是一首悼亡詩。這首詩回顧了羅榮桓對黨對人民無限忠誠的一生,高度評價了他為中國人民解放事業所創建的卓越功勛,表達了對羅榮桓的深切懷念。
首句用“記得當年”散文敘事方法,領起全文引人回思當年紅軍的戰斗生活,追述兩人在共同戰斗結下的情誼。
頷聯述敘羅榮恒的主要事跡,參加長征與攻打錦州時所起的歷史性作用。
頸聯由敘事轉入議論,借用典故,褒貶強烈,愛憎分明,頌揚包括羅榮恒在內的堅持正確路線見識英明的人為“大鳥”、“老鷹”。反之為“斥鷃”、“昆雞?!?/p>
詩至末聯,由對羅榮恒一生的冷靜評價,轉為不可壓抑的情感呼喚,表明羅的逝世是國家的重大損失,也表明詩人對他的倚重。此詩層次清晰,語言凝練,立意高,用典活。
洪都
到得洪都又一年,
祖生擊楫至今傳。
聞雞久聽南天雨,
立馬曾揮北地鞭。
鬢雪飛來成廢料,
彩云長在有新天。
年年后浪推前浪,
江草江花處處鮮。
【注釋】洪都:舊南昌府的別稱,指南昌市。隋、唐、宋三朝,南昌曾作為洪州治所,又為東南都會。一三六二年,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曾經設置洪都府,次年改名南昌府。唐代王勃《滕王閣序》中有:“南昌故郡,洪都新府”。此詞最早發表于一九九四年十二月二十六日《人民日報》。
又一年:毛澤東于一九六四年曾到過南昌,此詩作于一九六五年。
祖生擊楫:祖逖年輕時胸懷大志,為自勉振作,因此聽到雞鳴就起床舞劍。后來,人們用“聞雞起舞”比喻有志之士刻苦鍛煉,奮起行動。
久聽南天雨:很長時間傾聽南方下雨的聲音。指作者自己在我國南方生活戰斗了很長時間,經歷了大自然和革命斗爭的風風雨雨。作者早年胸懷救國救民的大志,投身中國革命的洪流,在三十多歲時創建了中央革命根據地,特別是獨創性地開辟了“農村包圍城市”的革命道路,為中國革命的勝利做出了不可磨滅的歷史貢獻。
曾揮北地鞭:曾經揮舞北方的鋼鞭。指作者自己在我國北方指揮軍事斗爭。經過二萬五千里長征,作者到了北方。在抗日的烽火中,他領導八路軍、新四軍進行了驚天動地的民族解放戰爭,迎來了抗戰的勝利。在解放戰爭中,他運籌帷幄,指揮人民解放軍進行了震驚中外的三大戰役,推翻了蔣家王朝,建立了新中國。
后浪推前浪:《增廣賢文》中:“長江后浪催前浪,世上新人趕舊人?!?/p>
江草江花:比喻新人新事。杜甫《哀江頭》,“人生有情淚沾臆,江草江花豈終極?”
【譯文】經過了許多時日,我又來到了南昌,
當年祖逖中流擊水的傳說依然流傳著。
回想當年轉戰南北,而今只留下一副老弱的身軀,
我們堅定的革命信念會長存于世間。
我們要用無產階級的新思想,
新文化,新風俗,新氣象來改變整個社會的精神面貌。
【賞析】這是一首述懷明志詩。其意境雄渾,氣象恢弘,用典精當,意蘊深長,格調高昂,是一首充滿生氣的詩作。作者述懷明志,借典詠史,抒發報效祖國、改造社會的豪情壯志,歌頌新中國日新月異、欣欣向榮的建設事業,寄托對祖國未來的熱切展望,體現了作者豪邁而樂觀的英雄氣概,表達了對革命事業接繼者的殷切期望和熱情激勵。
詩人于一九六四年曾到南昌視察,一九六五年再到南昌,故詩的首句,直賦“到得洪都又一年”,以敘行蹤,順便點題。
次句別開生面,由洪都而聯想起發生在洪都的許多歷史故事?!白嫔鷵糸钡膼蹏鴫阎?,早已成為中華兒女的優良傳統,故下“至今傳”三字。詩人借古抒懷,表明自己的報國之志,至老不渝。
頷聯緊承第二句,概述自己為國獻身四十余年的革命生涯。出句由“祖生擊楫”而聯想到他與好友劉琨聞雞起舞的史事,借以抒發自己憂國、報國的心情?!熬寐犇咸煊辍保沁@一經歷的藝術性概括。“久聽”,既寫出了革命時間之長,也抒發了視暴雨若等閑之概。
一九三五年長征至陜北后,詩人在北方指揮了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書寫了中國革命史上最英武雄壯的幾幕,詩人都在北方地區,總共十四年。“立馬曾揮北地鞭”,是這一歷史經歷的藝術概括?!傲ⅠR揮鞭”,形象威武,氣勢磅礴。
頸聯筆鋒跌宕,描述自己的現狀?!棒W雪飛來”,這是人生死病老之規律,任何人都不可抗拒;“廢料”,則是詩人的自謙之辭,自嘲之辭,亦是顧影自憐之辭。寫此詩時,詩人已七十三年高齡?!傲沂磕耗辏瑝研牟灰选?,故對句立即接上“彩云長在有新天”?!安试崎L在”,比喻詩人堅信的馬克思主義的真理長存,人民的偉大事業長新,詩人的堅強的革命意志長在。
末聯,先指出事物發展的一般規律——“年年后浪推前浪”,從而逗出“江草江花處處鮮”的立意來?!敖萁ā保笳饕磺行迈r事物,是詩人要用無產階級自己的新思想、新文化、新風俗、新氣象,來改變整個社會精神面貌的暗喻。
此詩前四句著重回味自己的革命歷程,后四句著重闡述自己的志向。它是詩人抒懷述志之作,是嘆老圖新之作。他相信,橫掃了一切“牛鬼蛇神”,滌蕩了所有“污泥濁水”,必在中國上空出現一片“新天”。
有所思
正是神都有事時,
又來南國踏芳枝。
青松怒向蒼天發,
敗葉紛隨碧水馳。
一陣風雷驚世界,
滿街紅綠走旌旗。
憑闌靜聽瀟瀟雨,
故國人民有所思。
【注釋】有所思:產生一些思考和想法。杜甫《秋興》:“魚龍寂寞秋江冷,故國平居有所思?!边@首反映一九六六年夏季開始的“文化大革命”的詩,最早發表在中央文獻出版社一九九六年九月版的《毛澤東詩詞集》。
神都:古代指京城,這里指北京。舊時常稱京城為“神都”或“神京”。清代一些大臣在奏折中即稱北京為“神京”。
有事時:發生大事情的時候。事,指文化大革命。
南國:泛指南方。
踏芳枝:指巡視。阮籍《詠懷》:“芳樹重綠葉,清云自逶迤?!?/p>
驚世界:震驚了人類世界。
滿街紅綠走旌旗:描寫游行隊伍。意為:紅綠旌旗走滿街。
憑闌靜聽瀟瀟雨:這里化用古代詩詞名句。宋代著名愛國將領岳飛的《滿江紅》詞中有:“憑闌處、瀟瀟雨歇”。闌,同欄。瀟瀟,風雨急驟的意思。
【譯文】正是北京發生了大事情的時候,
我來到了南方巡視。
文化大革命的浪潮讓革命派意志彌堅,
也淘汰了那些反革命反人民的反動分子。
一場文化大革命,不僅震驚了中國,
也震驚了世界,無數紅紅綠綠的旌旗,
如同潮水一般涌向街頭。
我倚靠在闌干上,聽著窗外的急風驟雨,心中不禁若有所思。
【賞析】《有所思》為漢樂府曲辭古題,寫男女之間的愛情。多有以此題做詩的。如南朝陳叔寶有樂府《有所思》、唐李白有樂府《古有所思》、唐李賀有古風《有所思》、唐韋應物有五古《有所思》、宋葉茵有五絕《有所思》等,皆借以為題,但思想內容各有千秋。毛澤東這首七律也是借歷代詩人題吟新詩。
詩的首句,起筆突出,如浩翰大江迎面而來,“正是神都有事時”,給讀者人以緊迫感。當時,正錯誤地揭批“三家村”,中共中央正處理所謂“彭、羅、陸、楊”問題,這些就是“神都”之事。但正在這個時候,詩人卻“又來南國踏芳枝”,顯得很鎮靜、很閑適。
第二聯寫景,“青松”、“敗葉”均是“踏芳枝”時之所見,實際上卻是以景色比喻“所思”的內容。出句“青松”,借喻那時人們常說的“革命派”的“高大形象”。也許是詩人自喻:他們面對“神都有事”的局勢,高歌“造反有理”,向著“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當權派”和“牛鬼蛇神”發起猛烈的攻擊。對句,“敗葉紛隨碧水馳”,形容當時“走資派”和“牛鬼蛇神”的狀況,斥他們為“敗葉”,謂他們在“西風”勁吹下,必將隨“碧水”而去。這正合“正西風落葉下長安”之意境。
全聯表達詩人對“文化大革命”的現狀與前景的樂觀估計,也透露出他的“興味”之所在,體現著他的“興無滅資”的戰略意圖。
第三聯出句“一陣風雷驚世界”,便是指“文化大革命”不僅震撼全中國,而且驚動全世界。詩人在多首詩中,好用“風雷”二字,如一九六一年十一月《和郭沫若同志》的“一從大地起風雷”,一九六三年一月《和郭沫若同志》的“五洲震蕩風雷激”,一九六五年五月《重上井岡山》的“風雷動,旌旗奮,是人寰”,加上這首的“一陣風雷驚世界”,共四用,說明詩人晚年何等熱衷于這種“革命”的風雷!一九六六年六月,“風雷”一動,“革命派”高舉紅紅綠綠的旌旗,如潮水般擁向街頭?!皾M街紅綠走旌旗”,也是實繪“文化大革命”時期全國城市一景。
末聯的“憑闌靜聽瀟瀟雨”,化用岳飛《滿江紅》首三句“怒發沖冠,憑闌處、瀟瀟雨歇”,此時,詩人也是“怒發沖冠”的,從那時的一些激烈而嚴厲的言辭便可窺之一二。不過,他在“怒發沖冠”時,卻于一九六五年十二月離北京南下,離開中央長達八個月。他在“西方的那個山洞”里,認真地“有所思”??上八肌钡乃坪鯖]有包括這場“大革命”的反面結果,而是一味地要“天下大亂,達到天下大治”。這里,寫的是“故國人民有所思”,而“有所思”的實是詩人自己。
這首詩熔情、景、事、理于一爐,對仗精工,造語純熟,風格則于怒發時有欣慰,于豪壯中見蒼涼,于深沉中寓輕快。這是目前所公開發表的毛澤東的最后一首詩。
針鋒相對
有田有地吾為主,無法無天是爾民。
重慶有官皆墨吏,延安無土不黃金。
炸橋挖路為團結,奪地爭城是斗爭。
遍地哀鴻滿城血,無非一念救蒼生。
【注釋】無法無天:目無法紀,不受約束。天,天理,道理。曹雪芹《紅樓夢》第三十三回:“該死的奴才!你在家不讀書也罷了,怎么又做出這些無法無天的事來!”
墨吏:貪官污吏?!蹲髠鳌ふ压哪辍罚凹簮憾用罏榛瑁澮詳」贋槟?,殺人不忌為賊”。杜預注:“墨,不清之稱?!?/p>
哀鴻:哀叫的大雁?!对娊洝ば⊙拧ぐа恪罚骸傍櫻阌陲w,哀鳴嗷嗷?!北扔靼刺?、流離失所的難民。孫中山《興中會宣言》:“朝廷則鬻爵賣官,公行賄賂,官府則剝民刮地,暴過虎狼……哀鴻遍地,民不聊生?!?/p>
一念:一心的念頭。沈約《卻出西門行》:“一念起關山,千里顧丘窟?!?/p>
蒼生:本指草木生長之處,后借指老百姓。《晉書·謝安傳》:“安石不肯出,將如蒼生何!”安石,謝安的字。
【譯文】中國的廣袤大地和錦繡河山都是由中國人民來當家做主的,
一切反動派在主權大事上指手畫腳的時代即將過去。
國統區盡數是貪官污吏,
腐敗橫行,而反觀解放區,
則是人民自力更生,奮發圖強。
既然你們在虛偽的外表下做著見不得人的事情,
那么我們就要針鋒相對,寸土必爭。
反動派和帝國主義勢力讓全中國哀鴻遍地,
只有共產黨是為了天下蒼生而不懈地進行著奮斗。
【賞析】這首詩寫的是一九四五年抗日戰爭勝利之后、解放戰爭的炮火大規模轟鳴之前的國內局勢,以及中國共產黨根據國內局勢所采取的基本方針??谷諔馉巹倮?,中國又處于戰爭與和平的十字路口。蔣介石國民黨政府一方面加緊搶奪勝利果實,一方面派出八十多萬軍隊瘋狂進攻各解放區。神州大地又烏云密布。
這時,“在中國人民面前擺著兩條路,光明的路和黑暗的路。有兩種中國之命運,光明的中國之命運和黑暗的中國之命運?!蛘呤且粋€獨立、自由、民主、統一、富強的中國,就是說,光明的中國,中國人民得到解放的新中國;或者是另一個小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分裂的、貧弱的中國,就是說,一個老中國”(《毛澤東選集》第二版)。在兩條道路、兩種命運決戰的時刻,中共中央提出了成立聯合政府的主張,而蔣介石卻提出“不得于現政府法統之外來談改組政府的問題”,堅持獨裁。
針對這種歷史現實,毛澤東在《關于重慶談判》的報告中明確地說:國民黨的“主意老早定了,就是要消滅人民的力量,消滅我們”;“我們的方針也是老早定了的,就是針鋒相對,寸土必爭”。這首廣泛流傳的七律,就是“針鋒相對、寸土必爭”戰略思想的充分體現。
詩的首句,莊嚴指出:中國的廣袤大地與錦繡山河,全由中國人民做主。一切反動派在這個主權大事上指手畫腳的時代即將過去?!盁o法無天是爾民”,反話正說。一九四五年三月一日,蔣介石說過:“共產黨交出軍隊,才有合法地位?!覀儧]有交出軍隊,所以沒有合法地位,我們是‘無法無天’”。針對這種“無法無天”的指責,該詩義正詞嚴地表明:蔣介石統治下的平民百姓,就是“無法無天”。既不要蔣介石政府的“法統”,更否定蔣介石那個“一統”的天下!
頷聯將重慶與延安進行對比,勾勒出一個中國兩重天的圖景。“有官皆墨吏”,是人所共知的國民黨政府的腐敗現實;“無土不黃金”,則形象地謳歌了解放區人民自力更生、奮發圖強的精神。
頸聯交錯地寫敵我雙方。蔣介石為了包圍和消滅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等,切斷解放區與外地區的聯系,“炸橋挖路”,還美其名曰“為團結”。而中國共產黨則代表人民的利益要“奪地爭城”,要“針鋒相對,寸土必爭”!此聯對仗工謹,詞語鏗鏘。
末聯表明中國共產黨人“針鋒相對”的目的是要建立人民當家做主的新中國。“三座大山”使得全中國“遍地哀鴻”,留給中國人民的只有血和淚;而革命則在于喚醒民眾,讓民眾求得解放?!耙荒罹壬n生”,表達了中國共產黨人崇高的精神境界,是最概括又最具體的表述。
讀報有感一
西海如今出圣人,
涂脂抹粉上豪門。
一輛汽車幾間屋,
三頭黃犢半盤銀。
舉世勞民同主子,
萬年宇宙絕紛爭。
列寧火焰成灰燼,
人類從此入大同。
【注釋】西海:泛指西方?!抖Y記·祭義》:“夫孝,置之而塞乎天地,溥之而橫乎四海,施諸后世而無朝夕,推而放諸東海而準,推而放諸西海而準,推而放諸南海而準,推而放諸北海而準—”。
圣人:這里是褒義反說,諷刺赫魯曉夫。
豪門:指以美國為首的帝國主義世界。
一輛汽車幾間屋,三頭黃犢半盤銀:直接引用和濃縮赫魯曉夫的話。一九五九年國慶期間,赫魯曉夫訪問中國。十月二日,毛澤東等在中南海頤年堂與赫魯曉夫舉行正式會談。赫魯曉夫通報了他的美國之行,大肆宣講他在美國受到歡迎的盛況,說這位農場主送給他三頭良種牛,那位資本家送給他一盤古銀幣。還說,現在美國差不多每個家庭都有汽車,都有好幾間房子,住別墅,吃美饈。他認為,我們只能同美國在經濟上搞和平競賽,不能用武力來“試試它的穩定性”。當時,毛澤東等在如何看待國際問題和美國問題上,與赫魯曉夫分歧很大。
宇宙絕紛爭:赫魯曉夫認為,實現“三和政策”和“三無世界”后,世界上便再無紛爭了。
大同:一種理想社會。這里是正話反說。
【譯文】西方世界如今出了一位所謂的“圣人”,
將自己粉飾一新,跑到帝國主義那里邀功討賞。
不僅對帝國主義毫無骨氣地傾倒和羨慕,
而且完全走上了修正主義的不正確道路。
如果按照這種修正主義的道路來走,
那么馬列主義的革命火焰就會立即被撲滅,只留下一堆灰燼。
【賞析】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末,國際上和共產主義內部接連發生許多重大事件。一九五九年六月二十日,蘇共中央致信中共中央,單方面宣布廢除雙方簽訂的協議,中斷向中國提供制造原子彈的技術資料,拒絕提供原子彈樣品。八月二十六日,印度悍然挑起中印邊界沖突,九月六日,中國將事件真相通告了蘇聯,但塔斯社卻發表聲明,偏袒印度,指責中國。九月十五日~二十七日,赫魯曉夫訪問美國,最后三天在戴維營與艾森豪威爾總統會談。之后,赫魯曉夫鼓吹這次會談是“國際關系的新紀元”,是“歷史的轉折點”。
國慶期間,赫魯曉夫來華訪問,通報他的美國之行的“成功”,在一些國際問題上與中共中央分歧頗大。十月三十一日,赫魯曉夫在最高蘇維埃會議上講演時,含沙射影地攻擊中國共產黨搞“冒險主義”,是“不戰不和的托洛茨基主義”。在此之前,一九五六年二月赫魯曉夫在蘇共第二十次代表大會作秘密報告,全盤否定斯大林,還提出所謂“議會道路”、和平過渡到社會主義的問題。在其他公開場合,赫魯曉夫對中國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方針及“大躍進”、人民公社化運動,明確提出懷疑和指責。
與此同時,一九五八年~一九五九年期間,美國國務卿杜勒斯三次發表演講,要對社會主義國家實行“和平演變”。杜勒斯的狼子野心與“蘇聯老大哥”的上述種種變化,使毛澤東憂心忡忡,時刻在思慮國際大勢。加上這年八月廬山會議期間,出現了所謂“右傾機會主義”的問題,并認為“右傾機會主義分子”是同國際機會主義遙相呼應的。鑒于此,毛澤東縱觀時局,向全黨和全國人民提出了一項重大的戰略任務:反對修正主義,防止修正主義。毛澤東當時的舉措之一,是于一九五九年十一月和十二月,在他多次住過的杭州劉莊別墅連續三次召開專門討論國際局勢的座談會,以逐漸統一全黨的思想。在此期間,毛澤東為表達對國際局勢和一些重大國際事件的看法,寫了被稱為《讀報有感》的幾首詩。
“西海如今出圣人,涂脂抹粉上豪門?!薄笆ト恕?,指赫魯曉夫,用的是反語;“豪門”,指美國,特指戴維營。兩句點明赫魯曉夫訪美一事。“涂脂抹粉”,無非是為了博人一歡。諷刺其丑態,入骨三分。
“一輛汽車幾間屋,二頭黃犢半盤銀”,是直接引用赫魯曉夫介紹美國情況的話,間接鄙夷赫魯曉夫對帝國主義毫無骨氣的傾倒與羨慕。
“舉世勞民同主子,萬年宇宙絕紛爭”,描寫赫魯曉夫的理想世界——只要尊帝國主義“匪盜”為主子,宇宙在一萬年之內都會消滅種種爭斗,進入“三無”時代。這一幻想,在毛澤東看來,正是現代修正主義的實質所在。
因此,在末聯中,詩人立即筆鋒一轉,指出:如果走赫魯曉夫的路線,馬克思列寧主義所點燃的革命火焰立即會被撲滅,只留下一堆灰燼。
在這首詩里,詩人沒有正面言志說理,全是反面刻畫,目的在充分暴露現代修正主義者的丑惡嘴臉,嚴正指出他們行徑將造成的惡劣影響。這類讀報詩,都是政治諷刺詩,或者可稱為以詩的形式寫成的“雜文”。它們不同于抒情詩,也不同于一般的敘事詩。它們有特殊風格,畫其丑態,揭其腐心,正話反說,諷刺尖刻,是這類詩的特色。毛澤東的這幾首讀報詩,未太注意格律。這不是詩人作詩不講究格律,而是將詩的形式高度服從于政治內涵的迫切需要。
讀報有感(二)
反蘇憶昔鬧群蛙,
今日欣看大反華。
惡煞腐心興鼓吹,
兇神張口吐煙霞。
神州豈止千重惡,
赤縣原藏萬種邪。
遍找全球侵略者,
惟余此地一孤家。
【注釋】鬧群蛙:像一群青蛙在喧鬧。陸游《宿沱江彌勒院》:“蛙吹喧孤枕,蚊雷動四廊?!?/p>
惡煞、兇神:兇惡的鬼神。無名氏《桃花女》:“遭這般兇神惡煞,必然板僵身死了也。”
腐心:極其痛恨?!妒酚洝ご炭土袀鳌罚骸胺镀谄欢笸蠖M曰:‘此臣之日夜切齒腐心也,乃今得聞教!”
吐煙霞:猶吞云吐霧。沈約《郊居賦》:“始餐霞而吐霧,終凌虛而倒景,”原指道家修煉養氣,不食人間煙火。在小說中常用以形容妖魔鬼怪作惡時的情狀。
孤家:孤立一人。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等六十五回:“到了今日,云岫竟變成個孤家寡人了。”
【譯文】以前西方的反動勢力就像
一群青蛙一樣圍攻蘇聯,
可是今天他們卻聯合起來,
把進攻的矛頭指向了新生的
社會主義中國。
他們就如同兇神惡煞一般張牙舞爪地不停叫囂。
然而真理是存在于這片神州大地的,
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夠在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始終高舉馬列主義的旗幟,
奪取最后的勝利。
【賞析】一九六三年七月十日蘇共中央發表了《給蘇聯各級組織和全體共產黨員的公開信》,公然攻擊中國共產黨。
針對《公開信》從這年九月起到第二年七月,《人民日報》連續發表了九篇評論文章。
這首詩首聯直敘國際政壇上“反蘇”、“反華”的局勢。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全球形成了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兩種不同社會制度的陣營,蘇聯曾多次被帝國主義國家圍攻,詩用“憶昔”二字表示這類圍攻是過去的事。
然后,用“今日”二字表明“反華大合唱”是目前的國際形勢?!棒[群蛙”的比喻,表達了詩人對各種敵對勢力的鄙夷;“欣看”的幽默口吻,暗指中國之所以遭圍攻,乃因為中國真理在握,且國力逐步強大。
這是毛澤東當時的認識。這年九月一日,他在一封信中說:“全世界反動派從去年起,咒罵我們,狗血噴頭。照我看,好得很。六億五千萬偉大人民的偉大事業,而不被帝國主義及其在各國的走狗大罵而特罵,那就是不可理解的了。他們越罵得兇,我就越高興。讓他們罵上半個世紀吧!那時再看。究竟誰敗誰勝?”這段話可作為“欣看”二字的最好注腳。它是詩人自信自強的心態的流露。
頷聯中的“惡煞”、“兇神”,均指中國的敵對勢力。這年五月六日,毛澤東在接見蘇聯等十一國代表團和駐華使節時,明確地說:“今天世界上鬼不少。西方世界有一大群鬼,就是帝國主義,在亞洲、非洲、拉丁美洲也有—大群鬼,就是帝國主義的走狗、反動派”。在《關于反華問題》中,毛澤東進一步具體地說:“所謂大反華,究竟是一些什么人,有多少人呢?不過是一些西方國家的帝國主義分子,其他一些國家的反動派和半反動派,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的修正主義分子和半修正主義分子,以上三類人,估計總共只占全人類的百分之幾,例如說百分之五吧,最多不過百分之十。”
兩句詩刻畫上述三類人如兇神惡煞,張牙舞爪地叫囂不休,弄得國際舞臺一片烏煙。“興鼓吹”、“吐煙霞”,極寫反華勢力一時的囂張氣焰,然而他們必得“煙散”收場,灰溜溜地碰壁而回。
頸聯,詩人再以幽默的口吻,模仿三類人的語調,剖析三類人的內心。在三類人看來,赤縣神州豈止“千重惡”,還藏著“萬種邪”。詩人借用反語,對三類人的丑惡內心作了淋漓盡致的揭露與諷刺。
末聯的“侵略者”,是三類勢力中對中國炮擊金門、中印邊界自衛反擊等正義行動的誣蔑之詞。詩人借用“遍找全球侵略者”這種詼諧的口氣,逼出“惟余此地一孤家”的正意。詩人認為,中國人民在反華的浪潮中堅守壁壘,中國共產黨在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始終高舉馬克思主義的大旗,即使是暫時的“孤家”,但前景是光明的,“勝利終是我們的”。詩人當時的堅定信念昭然可見。
他在關于國際形勢的一篇文章中寫道:“他們反華,對于我們說來,是好事,不是壞事,證明了我們是真正的馬克思列寧主義者,證明了我們的工作做得還不錯?!庇衷谕晔乱淮沃v話中說:“全世界極為光明。烏云越厚,光明越多?!惫铝⒄卟⒉还拢珴蓶|在這樣的思想信念支撐下瀟灑地寫了“惟余”二字。全詩在輕松、幽默的語調中流露出極大的憤慨和強烈的自信。
讀報有感(三)
托洛茨基到遠東,不和不戰逞英雄。
列寧竟撇頭顱后,葉督該拘大鷲峰。
敢向鄰居試螳臂,只緣自己是狂蜂。
人人盡說西方好,獨惜神州出蠢蟲。
【注釋】托洛茨基:托洛茨基(一八七九~一九四○),烏克蘭人。一八九七年十八歲時,組織南俄工人聯盟。一九一七年加入布爾什維克黨,并任中央委員、政治局委員。十月革命后,任外交人民委員、陸海軍人民委員、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等職。一九二六年,被指控參與“托洛茨基——季諾維也夫聯盟”。一九二九年被驅逐出境。一九三八年在巴黎組成“世界社會主義革命黨”,又稱“第四國際”。后被暗殺于墨西哥。
不和不戰:一八五七年,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英法聯軍進攻廣州時,兩廣總督兼通商大臣葉名琛采取“不戰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的消極對策。結果,英法聯軍攻陷廣州,俘葉名琛。毛澤東詩中借用“不和不戰”四字,指赫魯曉夫對待當時所說的帝國主義陣營的態度。
大鷲峰:亦稱靈鷲峰,以其山頂似鷲而得名。在印度加爾各答。
螳臂:“螳臂當車”的縮用。螳螂以其前腿抵擋車子的前進,言其自不量力?!肚f子·人間世》,“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當車轍,不知其不勝任也?!?/p>
狂蜂:蜂子常常成群地以毒刺蜇人,故稱狂蜂。
【譯文】以前托洛茨基到達遠東地區之后,
與赫魯曉夫搞的“不戰不和”根本與列寧主義背道而馳。
他的那一套理論,
只能讓他落得和歷史上的葉名琛一樣的下場。
他們敢于不自量力,
不過證明他們是一群愚蠢狂妄的小蟲子罷了。
在這個人人都羨慕西方的時期,
只有中國能夠繼續高舉馬列主義的旗幟,進行斗爭。
【賞析】此詩開篇起筆突兀,有一定歷史背景。一九五九年十月,赫魯曉夫談論中國對帝國主義陣營的政策時,特別提到了十月革命初期列寧與托洛茨基的分歧,意在類比今天他與中國在對待西方問題上的不同態度。故毛澤東詩的首句反唇相譏,說:“托洛茨基到遠東”。
“不和不戰”四字,含沙射影,概括地批評赫魯曉夫既搞“和平共處”又搞軍備競賽。赫魯曉夫曾提出社會主義國家與資本主義國家“和共平處”、“和平競賽”以及資本主義“和平過渡”到社會主義的“三和路線”。毛澤東對此極為反感,認為這是赫魯曉夫“已經修了”的標志。但赫魯曉夫并不真正致力于世界持久和平,而是不斷擴大核力量,增加軍事預算。赫魯曉夫的這些方針政策,是國際共產主義運動未曾如此系統地出現過的“新”事物,因而毛澤東在詩中諷刺他“逞英雄”,別有企圖。
第二聯進一步指出,赫魯曉夫“不和不戰”政策是與列寧主義背道而馳的,是把列寧“竟撇頭顱后”的結果。“不戰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是兩廣總督兼通商大臣葉名琛在英法聯軍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時的極愚蠢言行?!叭~督該拘大鷲峰”,一個“該”字,預示赫魯曉夫必將步葉名琛的后塵,會獲得同葉名琛一樣的可悲下場。
第三聯“敢向鄰居試螳臂,只緣自己是狂蜂”中,“鄰居”指中國。是說赫魯曉夫輩敢于以螳臂當車,不過證明他們是一群狂嗡亂蜇的蜂蟲。表達了對他們所作所為的不屑一顧,嗤之以鼻。末聯借赫魯曉夫輩的口吻和語言,斥責他們崇拜西方,鄙視中華。語態輕松卻意蘊深刻。
毛澤東這首《讀報有感》,寓理于詩,比喻恰切,用語精當,可以說是一們政治家在寫政治詩。詩這時在他手里,已成為一種形式、一種工具。他要直抒胸臆,袒露政治觀點,已難以太多地顧及形象和意境等了。毛澤東的詩寫成后,分送的人很有限,但他一有新作,在中央領導人之間肯定是傳誦的。故董必武“讀其繼作”之后,于一月十三日又有和詩。
附:董必武和詩
再為長句奉毛主席詩韻
董必武
一
陣營思想判鴻溝,
一入迷途未肯休。
越陷越深難拔足,
胡天胡帝怎回頭。
緩和局勢宜爭取,
遷就西方大可憂。
革命紅旗要擎緊,
責無旁貸是神州。
二
倒繃兒臂事非鮮,
吞卻糖衣錠欲仙。
投鼠必須思忌器,
得魚切莫喜忘筌。
自居右首嫌人左,
身立中間蔽已偏。
如此逆流須抗拒,
堅持原則黨能肩。
讀報有感(四)
托洛茨基返故居,
不和不戰欲何如?
青云飄下能言鳥,
黑海翻起憤怒魚。
愛麗舍宮唇發紫,
戴維營里面施朱。
新聞歲歲尋常出,
獨有今年出得殊。
【注釋】返故居:指“現代修正主義者”的思想回到了蘇聯“老家”。
青云:喻空高。司馬相如《子虛賦》:“交錯糾紛,上千青云?!?/p>
能言鳥:即鸚鵡。《漢書·武帝紀》:元狩二年“夏,馬生余吾水中。南越獻馴象、能言鳥”。顏師古注:“即鸚鵡也?!边@里借指美國的偵察飛機及其駕駛員。
黑海:為內陸海,在歐洲東南部。
魚:借喻蘇聯的黑海艦隊。此艦隊的前身為一九二○年成立的黑海和亞速海潛艇獨立大隊,一九三五年一月改名。
愛麗舍宮:法國總統的官邸,坐落在巴黎市中心愛麗舍田園廣場北側。建于一七一八年,當時稱戴佛羅大廈。一七八八年改稱愛麗舍大廈,意思是“天國的樂土”。一八七三年起成為總統官邸。
戴維營:美國總統的別墅,在賓夕法尼亞州。
【譯文】赫魯曉夫和托洛茨基都是一類人,
都是修正主義的的代言人。
他們和西方的帝國主義勢力“不和不戰”,
到底在搞什么歪門邪道呢。
面對蘇聯人民的正義的抗爭,
他卻依然窮兵黷武,妄想爭奪世界霸權。
他在法國的愛麗舍宮氣得嘴唇發紫,
但到了美國的戴維營,
又扮演著面施粉黛的跳梁小丑。
國際上的新聞大事每年都有,
但是惟獨今年的這一件可以說是獨一無二。
【賞析】此詩作于一九六○年,那一年世界上風云變幻接連發生了幾件爆炸性新聞。按時間順序,第一件是,一架美國偵察飛機于五月一日從土耳其阿達拉美軍基地起飛,侵入蘇境縱深達二千一百公里,被蘇空軍擊落,駕駛員被俘并對其偵探活動供認不諱。美國的飛機從一九五六年起多次入侵蘇聯領空。事實揭穿了“艾森豪威爾是和平爺爺”的胡言亂語。
第二件是,飛機入侵后,蘇聯各界紛紛舉行抗議集會,其中擁有艦艇五百四十多艘、飛機三百八十多架的黑海艦隊官兵也憤慨填膺、嚴正抗議。
第三件是,五月十六日美、英、法、蘇在巴黎舉行四國首腦會議,法國總統戴高樂宣布正式開會前,赫魯曉夫掏出事先準備的稿子,強烈要求發言,指責美國飛機入侵蘇聯,要求嚴懲這一事件的直接罪犯,并承諾今后不再發生類似事件。但艾森豪威爾聽而不聞,拒絕了他的合理要求。于是赫魯曉夫氣急敗壞地退出會場。四國首腦會議因而宣告流產。
第四件重大新聞發生在一九五九年九月二十五日~二十七日。艾森豪威爾和赫魯曉夫在距美國首都一百余公里的總統別墅戴維營舉行會議,就東西德和柏林問題、裁軍問題、禁止核武器試驗問題、美蘇關系問題等交換意見,沒有達成任何實質性的協議。但對阻撓中國解放臺灣和發展自己的核武器卻達成默契。會談后,赫魯曉夫到處宣揚所謂“戴維營精神”,還鼓吹說一九六○年要成為世界上“沒有武器、沒有軍隊、沒有戰爭”的一年。
毛澤東讀到這些新聞后,在同年六月十三日寫了這首《讀報有感》。
此詩首聯直言赫魯曉夫乃托洛茨基一類人,借歷史上的托洛茨基為現實中的赫魯曉夫定性?!胺倒示印?,言修正主義的陰魂又回到了蘇聯老家。“不和不戰欲何如”,以反問的句式對赫魯曉夫的外交方針作一概括性的否定。
第二聯首句,以“能言鳥”比喻飛機,以“飄下”這樣頗有氣勢的詞語,諷刺鼓吹“戴維營精神”的赫魯曉夫的美夢如肥皂泡般破滅。次句,既正面寫蘇聯人民的正義抗議,又暗示赫魯曉夫依然在炫兵耀武,暴露其爭奪霸權的狼子野心。“青云”與“黑?!保澳苎曾B”與“憤怒魚”,自然成對,如妙手偶得。
第三聯正面描繪赫魯曉夫的外交舞臺的表演:他在法國的愛麗舍宮里氣憤得雙唇發紫;在美國的戴維營中,扮演著面施粉黛的跳梁小丑。這是赫魯曉夫在言行上的矛盾,也正是“不和不戰”方針的矛盾反映。
末尾以“尋?!狈匆r一“殊”字,加重了詩人對這些國際新聞的諷刺,更表明了對“不和不戰”方針的批判態度。這首詩融合了四條新聞,且多次將“托洛茨基”、“黑海”、“愛麗舍宮”、“戴維營”等翻譯名詞入詩,對于舊體詩來說,可說是繼梁啟超、黃遵憲之后的又一次大膽創新。
董必武讀到此篇后,詩興勃發,第二天夜里,便有《奉和毛主席一九六○年六月十三日讀報有感韻》:
歲月徒令嘆不居,徘徊歧路愿難如。
總思鑄戟為農器,無怪臨淵羨庶魚。
幻術使青能變白,色盲看碧亦成朱。
列寧遺教誰違背?阿Q精神又豈殊。
一個半月后,又作《八月二日夜大風雨仍次居韻》:
風狂風驟逼爰居,黑夜濤聲洶洶如。
吠影反華驚百犬,投機似柏喜雙魚。
天下是非將大白,面前醒醉現微朱。
誰持馬列維真理?群眾心中判別殊。
當時黨中央“五老”的謝覺哉,以《疊韻詩》命題從六月二十八日~十二月九日,也用毛澤東的“居”韻連寫十二首七律。現錄二首以饗讀者:
一
改編史傳意何居,
王莽當年愧不如。
換日偷天今作古,
斷章取義魯為魚。
祖龍掌運色從黑,
和尚稱尊姓同朱。
誰當政該準作史,
馬恩到赫太懸殊。
二
海市蜃樓不可居,
紛紛響應意何如。
深山藏有驚弓鳥,
隔海欣呼落網魚。
捉月清波悲李白,
亡羊歧路泣楊朱。
東風吹醒華胥夢,
事理昭昭匪特殊。
“五老”之一的林伯渠,雖不是步“居”韻,卻也在一九六○年一月寫了一首反修七律,題為《年末》:
年末大氣頗惺松,
寒熱時流舞太空。
欲鎖蛟龍不反掌,
只看鳴鵠想彎弓。
薰蕕同器勢難合,
寰宇映輝總是紅。
尋委究源到盡處,
夢回午枕一笑松。
讀《封建論》呈郭老
勸君少罵秦始皇,
焚坑事業要商量。
祖龍魂死業猶在,
孔學名高實秕糠。
百代都行秦政法,
“十批”不是好文章。
熟讀唐人《封建論》,
莫從子厚返文王。
【注釋】《封建論》:《封建論》是唐代文學家柳宗元的一篇重要政論。它論證了秦始皇實行郡縣制,以代替殷、周長期實行的分封制(亦稱封建制),是時勢之所必然,闡述了郡縣制比分封制優越,批駁了幾種維護分封制、反對郡縣制的錯誤觀點,從而得出了“公天下之端自秦始”的結論。
郭老:指郭沫若。時任中國科學院院長兼歷史研究所所長。
秦始皇:姓贏名政(前二五九~前二一○)。秦國莊襄王之子。公元前二四六年即位。自公元前二三○年起,先后滅韓、趙、魏、燕、楚、齊,于公元前二二一年統一中國,結束了紛爭割據的春秋戰國時期。建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他廢分封制,初分全國為三十六郡,后增至四十多郡。
焚坑事業:指秦始皇焚書坑儒史事。公元前二一三年,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議,下令焚燒秦統一前除《秦紀》以外的列國史書及民間所藏的《詩》、《書》及諸子百家書。翌年,又在京都咸陽活埋儒生及方士四百六十多人。
祖龍:指秦始皇?!妒酚洝で厥蓟时炯o》:始皇三十六年秋,“使者從關東夜過華陰平舒道,有人持壁遮使者曰:‘為吾遺滈池君?!蜓栽唬骸衲曜纨埶?。’”第二年,始皇果死于巡視外地途中。
孔學:指孔子所創立的儒學。
秕糠:秕,空殼的谷。糠,谷皮。秕糠,比喻價值不大的東西。
十批:指郭沫若于一九四三年下半年~一九四五年年初在重慶所寫的關于中國古代諸子研究的論文集《十批判書》。一九四五年出版,一九五○年修改補充后多次再版。
子厚:柳宗元的字。河東解縣人(今山西省運城縣西南解州鎮)。貞元進士,授校書郎、藍田尉,繼任監察御史。永貞年間,參與王叔文、王伾的改革,任禮部員外郎。革新運動失敗后,被貶為邵州刺史,再貶為永州司馬。元和十年,調柳州刺史,死于任上。
文王:指周文王。姓姬名昌,是中國歷史上開始推行分封制的國君,與其兒子周武王被歷代儒家奉為圣人。
【譯文】我勸您還是不要總罵秦始皇有什么過錯,
對于焚書坑儒這件事我們還是要全面地看待。
秦始皇雖然死掉了,但是他所實行的法度卻沿用了上千年。
孔子名聲雖然響亮,但卻是名不副實。
從現代的角度來說,“十批”算不上是篇好文章,
您應該多讀一讀柳宗元的文章,
不要再回到頌揚文王時代實行分封制的儒家立場上去。
【賞析】毛澤東的這首七律是頌揚秦始皇,為焚書坑儒事翻案,鄙視孔教儒學的詩作?!吧倭R”,言外之意,后人罵秦始皇錯了;“要商量”,言下之意,過去對焚書坑儒的否定應該否定。
首兩句,態度鮮明,措辭則婉轉有度?!皹I猶在”,出語平易,評價卻極高,言始皇雖死,其功績足耀百世;“實秕糠”,比喻學識扎實,言孔儒之學名不副實。次二句,對比強烈,愛憎分明。
第三聯緊承上聯,“百代都行秦政法”,是“業猶在”的實實在在的表現;“‘十批’不是好文章”,批評為“秕糠”唱贊歌的《十批判書》。
末聯點題,以親切的口吻規勸郭沫若熟讀柳宗元的文章,不再回到頌揚文王時代實行分封制的儒家立場上去。
在緊張繁忙的“文化大革命”中,毛澤東讀起《封建論》來,想起要寫詩“呈郭老”,是有背景的。一九七三年七月三日,他在一次談話中說:“我正式勸同志們讀一點書,免得受知識分子的騙,什么郭老、范老、任繼愈、楊柳橋之類的爭論。郭老又說孔子是奴隸主義的圣人。郭老在《十批判書》里頭自稱是人本主義,即人民本位主義。孔夫子也是人本主義,跟他一樣。
郭老不僅是尊孔,而且還反法。尊孔反法,國民黨也是一樣啊!林彪也是啊!”中共中央從一九七四年一月起開展了“批林批孔”運動。郭沫若是文化名人,又是毛澤東的詩友,毛澤東要治病救人,便耐心地寫了首詩,“勸君少罵秦始皇”,“莫從子厚返文王”。毛澤東在極理智時,對儒學的創始者態度是客觀的。
一九三七年十月十九日,他在一篇文章中說孔夫子是封建社會的圣人,魯迅則是現代中國的圣人?!笨梢娺@首詠史詩,并非純粹詠史,不純粹探討學術問題。它是復雜的政治局勢的產物。
改魯迅《亥年殘秋偶作》
曾驚秋肅臨天下,
竟遣春溫上舌端。
塵海蒼茫沉百感,
金風蕭瑟走高官。
喜攀飛翼通身暖,
苦墜空云半截寒。
竦聽自吹皆圣績,
起看敵焰正闌干。
【注釋】秋肅:秋天的蕭條。肅,衰敗?!秴问洗呵铩だ畲杭o第三》:“季春行冬令,則寒氣時發,草木皆肅?!?/p>
春溫:春天的溫暖。魯迅說:“人有讀古國文化史者,循代而下,至于卷末,必凄以有所覺,如脫春溫而入于秋肅……”,以“春溫”與“秋肅”比喻心境的歡愉與悲涼。
塵海:喻世事險惡如大海。塵,塵世,人間。王維《愚公谷》:“寄言塵世客,何處欲歸臨?”
沉百感:千百感慨湮沒于塵海之中。
金風:秋風,張景陽《雜詩》:“金風扇素節,丹霞啟陰期?!?/p>
飛翼:飛翔的鳥。這里借代飛機。
空云:空蕩蕩的云氣。
圣績:神圣的業績。
敵焰正闌干:謂敵人的氣焰很高。闌干,縱橫。古樂府《善哉行》:“月沒參橫,北斗闌干。”蔡琰《胡笳十八拍》:“豈知重得兮入長安,嘆息欲絕兮淚闌干?!?/p>
【譯文】秋天的肅殺之氣撲向人間,
而一夜之間又仿佛是春風送暖。
此時即使有千百感慨也都湮沒于塵海之中。
滿懷欣喜地登上飛機之前,感覺十分溫暖愜意,
但是在全部希望都落空之后,
無論身心都涼了大半截。
聽慣了自吹自擂的“圣績”,
起身一看,敵人的囂張氣焰依然彌漫。
【賞析】毛澤東利用魯迅詩的韻腳、句式和某些詞語,做些改動,另創新詩。魯迅于逝世前(一九三五年十二月五日)最后寫的舊體詩《亥年殘秋偶作》,痛恨日本帝國主義侵占華北,國民黨“千官”紛紛逃走的時局,哀民生之憔悴,百感交集,憂時憤世。因此這首詩與兩首《讀報有感》寫于同一時間同一地點,都是譴責現代修正主義者赫魯曉夫的詩作。
首聯改“敢”為“竟”、“筆端”為“舌端”,首句寫美蘇的全球冷戰,有如秋天的肅殺之氣撲向人間,使愛好和平的人民深為驚嘆;次句寫赫魯曉夫搖唇鼓舌,竟然說艾森豪威爾是“真誠希望和平”的“明智派”,美蘇兩國首腦的會晤,“在國際氣氛中引起了某種轉暖的開端”,似乎春風送暖了。全聯敘事,而著“驚”與“竟”字,表達了詩人對這些事件否定的鮮明立場。
頷聯只改“千官”為“高官”。首句先抒發自己在大動蕩大分化的“塵海蒼?!敝械陌俣烁锌?;次句寫自己感慨最深的,莫過于在“金風蕭瑟”的日子里赫魯曉夫這位“高官”在美國搞出“戴維營精神”這—件“出得殊”的丑劇。
頸聯,基本上改寫了魯迅原詩,描摹出赫魯曉夫出訪美國時的心境。寫他在興高采烈地登赴美的飛機時,滿以為一個“新的時代”就要開始,飄飄然感到很愜意。而實際上不過是一廂多情,全部希望如“苦墜空云”,落了個身寒而栗的結局?!巴ㄉ砼焙汀鞍虢睾?,對仗精妙,逼真地寫出了赫魯曉夫訪美前后的不同神態和心境。
末聯又對魯迅原詩作了較大的改動。首句上承“通身暖”,戳穿赫魯曉夫的偽裝——他將自己的所作所為稱為“圣績”;次句上承“半截寒”,嚴正地指明“敵焰”依然彌漫的現實,從而反襯出赫魯曉夫的國際關系開始“轉暖”的論調的荒謬。
魯迅的詩,經毛澤東一番改動,變成一首絕妙的政治諷刺詩。它揭露并批判了赫魯曉夫的言行,表達著作者的“丟掉幻想,準備斗爭”的對敵思想。
附:魯迅原詩
亥年殘秋偶作
魯迅
曾驚秋肅臨天下,
敢遣春溫上筆端。
塵海蒼茫沉百感,
金風蕭瑟走千官。
老歸大澤菰蒲盡,
夢墜空云齒發寒。
竦聽荒雞偏闃寂,
起看星斗正闌干。
登安化北寶塔
驟雨東風過遠灣,
滂然遙接石龍關。
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
野渡蒼松橫古木,
斷橋流水動連環。
客行此去遵何路,
坐眺長亭意轉閑。
【注釋】滂然:雨水很大的樣子?!稘h書·宣帝紀》,“醴泉滂流,枯槁榮茂”。石龍關:地名,位于湖南安化境內。
野渡:野外的渡口。韋應物《滁州西澗》:“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p>
遵:沿著。屈原《九章·哀郢》:“去故鄉而就遠兮,遵江夏以流亡。”
長亭:建在路邊的亭子,供行人憩息或親友送別。秦漢時十里置一長亭,其后五里建一短亭。蘇軾《送孔郎中赴陜郊》:“十里長亭聞鼓角,一川秀色明花柳。”
【譯文】滂沱的大雨驟然而來,洪水滔滔東流,
仿佛與遠方的石龍關渾然合一。
野外的渡口,蒼松古木橫臥其間斷橋和流水相映成趣。
遠方來的旅人應該走上怎樣的道路呢,
坐在長亭中眺望遠方,不禁感慨良多。
【賞析】一九一七年夏,毛澤東、蕭子升曾登上安化城郊的寶塔瀏覽,當時二人登塔遠眺。塔下,洢水如帶,每逢雨后,碧綠如藍;塔側的紫云山上,有巨石如鏡,將陽光反射到縣城。他們還到過孔圣廟,廟內有計時的滴漏銅壺,年代已久;梅子嶺下,有股泉水,清冽爽口。
毛澤東登上北寶塔的第七層,舉目四望,美不勝收,于是揮毫在塔壁上題寫了一副對聯:“洢水拖藍,紫云反照;銅鐘滴水,梅嶺寒泉。”巧妙地把安化四景全部烘托出來了,可見青年毛澤東當時心情是非常舒暢與豪爽的。此詩即是毛澤東在安化時所作。
首聯詠驟雨和洪水,均從動中著筆:一“過”字,描繪大雨驟然而來,又驟然而去的狀態;一“接”字,準確地再現洪水滔滔東流,似與遠處的石龍關渾然合一的景象。
“野渡”聯,則于靜中顯示景觀的幽復:“野渡”、“蒼松”、“古木”、“斷橋”、“流水”、“連環”,組成一幅古樸的自然風光畫;再著一“橫”字,在畫上濃添重彩,加深了畫的意境,“動”字把靜態之景寫活了,能反襯出自然界之靜謐。
末聯由狀物轉而抒情。毛澤東二人“游學”,本無預定途徑,“遵何路”,當是實情,“坐眺長亭”,也可能是實事,而突以“意轉閑”結之,則顯示了青年毛澤東在野渡驟雨中的瀟灑情懷?!稗D”字尤為貼切,滲透出身無分文的青年“游學”者在當時的歷史環境中曾經有過的焦慮心理。
上一篇:和郭沫若同志,毛澤東詩詞選講
下一篇:毛澤東《游泳征友啟事》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