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城夜宿燕子樓,夢盼盼,因作此詞。
明月如霜,好風如水,清景無限。曲港跳魚,圓荷瀉露,寂寞無人見。如三鼓,鏗然一葉,黯黯夢云驚斷。夜茫茫、重尋無處,覺來小園行遍。
天涯倦客,山中歸路,望斷故園心眼。燕子樓空,佳人何在,空鎖樓中燕。古今如夢,何曾夢覺,但有舊歡新怨。異時對、黃樓夜景,為余浩嘆。
燕子樓在彭城(今江蘇徐州)。據說此樓乃唐張尚書為愛妓關盼盼所筑。盼盼善歌舞,雅多風態。張氏死后,盼盼念舊愛而不嫁,居是樓十余年。白居易有《燕子樓》詩三首并序述其事。歷代詩人有感于此,也為燕子樓留下了不少詩篇。
蘇軾這首詞作于元豐元年(1078)十月。自熙寧四年(1071)以來,蘇軾已相繼接任杭州通判、密州知州,其時正改知徐州。由于仕途上的波折和遠離政治中心,加以頻繁遷調,孤寂落寞之感不時襲上心頭,以致使他十分向往探尋心靈上的超脫和自由。這首詞以“夜宿燕子樓,夢盼盼”為題,可能是托為此言,但他不從紅粉艷情著筆,只用“夢云驚斷”稍作點染,便一筆宕開,由燕子樓生發出對人生宇宙的思考和感慨。
詞的開端以景生發,融情入景,鋪寫燕子樓小園之夜。月色明亮,皎潔如霜;秋風和暢,清涼如水。詞人提筆就把人引入了一個無限清幽的境地。“清景無限”既是對暮秋夜景的描繪,也是詞人的心靈得到清景撫慰后的情感抒發。接著景由大入小,由靜變動:曲港跳魚,潑剌有聲;圓荷瀉露,晶瑩可愛。港之曲,荷之圓,足見畫面的線條美與圖案美。魚之上跳,露之下瀉,呈現了一上一下的動態美。詞人以動襯靜,使本來就十分寂靜的深夜,顯得越發安謐了。魚跳暗點人靜,露瀉可見夜深;“寂寞無人”之意,先已逗出,“見”字也于句外知之,蓋得見然后才能寫也。但“跳”之倏忽,“瀉”之細微,又非胸次無塵,心中有會,何能見而寫之?“寂寞無人見”一句,含意頗深。園池中跳魚瀉露之景,夜夜可有,終是無人見的時候多;自己偶來,若是無心,雖在眼前,亦不得見,所以就此景而論,徑說“寂寞無人見”,亦無不可。《記承天夜游》云:“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耳。”東坡往往有此妙悟,二例可互參。
以下轉從聽覺寫出:三更鼓響,秋夜深沉;一片葉落,鏗然作聲。夢被鼓聲葉聲驚醒,更覺黯然心傷。“如”和“鏗然”寫出了聲之清晰,以聲點靜,更加重加濃了夜之清絕和幽絕。好夢難圓,悵然若失,自有尋夢之舉。詞人于半睡半醒中尋繹斷夢,然夜色茫茫,尋夢無處,惆悵滿懷,低回欲絕,便踏遍小園以自遣。“茫茫”既描繪了無邊的夜色,也寫出了夢醒后的茫然之情。詞先寫夜景,后述驚夢游園,故夢與夜景,相互輝映,似真似幻,惝恍迷離。又因這一布局之巧,前六句小園之景既是尋夢時所知所見,也成了詞人著意要表現的一種悟境:世人被名利所擾,營營終日,猶如自己睡里夢里,眼前身畔有多少良辰美景交臂失之。這真是“清景無限”可嘆“寂寞無人見”!詞人心與境會,借景抒懷,于上片已透出消息。
下片直抒感慨,議論紛陳,觸處生輝。詞人登高望遠,油然而起身世之感。“倦”字道出了他內心的無限悵惘和煩惱。七載外任,久別京城,怎不牽動去國懷鄉的愁思!山隱隱,路茫茫,望不到迢迢故鄉,欲歸無期,徒存此愿,何處可訴心曲?面對燕子小樓,幽情難已,不免發出“燕子樓空,佳人何在,空鎖樓中燕”的喟嘆。發生在樓中悲歡交織的愛情故事,有道不完的要眇情,寫不完的凄迷境,但蘇軾只十三個字便說盡了,由人亡樓空悟得萬物本體的瞬息生滅,然后以空靈超宕出之,直抒感慨:人生之夢未醒,只因歡怨之情未斷。其感慨包容了多少古與今、倦客與佳人、夢幻與現實的綿綿情事,其感慨超越了自我,推及了人生和宇宙。詞人的詞思還在馳騁,他從燕子樓想到黃樓,從今日又思及未來。黃樓為蘇軾所改建,是黃河決堤洪水退去后的紀念,也是蘇軾守徐州政績的象征。但詞人設想后人見黃樓憑吊自己,亦同今日自己見燕子樓思盼盼一樣,抒發出“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王羲之《蘭亭集序》)的無窮感慨。這是詞人思考人生的結晶。詞人把對歷史的詠嘆,對現實以至未來的思考,巧妙地結合在一起,終于掙脫了由政治波折而帶來的感情鐐銬,精神獲得了解放。尺幅中竟蘊含了如此深廣的喟嘆,沉摯之思,浩瀚之氣,令人玩索不盡。
此詞在《東坡樂府》中極有藝術特色。首先是章法的獨到之處。上片前六句正寫燕子樓小園夜景,后六句則追述夢醒之由和尋夢之行,用的是倒裝逆挽手法,因其倒裝逆挽,突出了小園清幽的夜景,使其成為上片的主體。其次詞人將景、情、理熔于一爐,圍繞燕子樓情事而發。景是燕子樓小園的清幽之景,情為詞人于燕子樓驚夢后縈繞于懷的黯黯之情,理即由燕子樓關盼盼事而悟得的“人生如夢似幻”之理。然景中有情,情景交融;情中有理,以理化情。燕子樓小園之無限清景和深夜尋幽的詞人之澄澈心境可謂合而為一,心不為名利所絆,所見之景則淡遠清空,而寂寞無人見之美景與“寂寞而莫我知”之詞人又何其相似。物我一境,情與境諧。夢斷盼盼之情黯黯,望斷故園之情惘惘,詞人悟得古今同夢,便情為理化,從情之纏礙中獲得解脫,變得超曠放達,喜怒哀樂乃至榮辱毀譽,全然無意留存于心間,見出格高韻勝。故此詞雖和婉淡麗而不失其高曠清雄,議論灑脫而不流于枯燥寡味。
詞中論及的人生哲理,無疑是受了佛老思想的影響。詞人在對外部世界的追求中接連失敗,于是便轉向對內心世界的探尋。在這樣的情況下,借景抒懷難免有些超塵絕俗之念,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上一篇:蘇軾《醉落魄·輕云微月》原文翻譯注釋與鑒賞
下一篇:蘇軾《江城子·天涯流落思無窮》原文翻譯注釋與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