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染
[定義] 用具體的事物、景物將所要點明的情感、道理渲染、烘托出來,使其更具體、更形象的一種修辭方式。“點”即點明所要抒寫的情感、道理;“染”即渲染、烘托,是對“點”的說明、鋪陳。因此,“點”與“染”緊密相連、相輔相依。
[例釋] 根據點與染的先后關系,點染可分為4類:
(1)先點后染。先點明主旨,再用事物或景物來烘托渲染,即以情統景、以情帶景。
例1:多情自古傷離別,更哪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柳永《雨霖鈴》)
例2:試問閑愁都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賀鑄《青玉案》)
例3:凄惻,恨堆積,漸別浦縈回。津堠岑寂,斜陽冉冉春無極。(周邦彥《蘭陵王·柳》)
例1先點出“傷別”之情,然后用清秋時節的楊柳、曉風和殘月等景物來渲染這種凄清冷落的心情。例2以“愁”發問,接著以一川煙草、滿城風絮、綿綿不絕淅淅瀝瀝的梅雨烘托出愁之多、之厚、之濃,之無所不在。例3以堆積的愁怨定下全詞的基調,然后以離別之地津浦、斜陽等景物將凄然神傷的情感鮮明地展現出來。
(2)先染后點。先用事物或景物鋪陳情感,然后再將所鋪陳的情感點明,即以景染情。
例4: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馬致遠《天凈沙·秋思》
例5: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李清照《聲聲慢》)
例6:流水淡,碧長天,路茫茫。憑高目斷,鴻雁來時,無限思量。(晏殊《訴衷情·芙蓉金菊斗馨香》)
例4中十種蕭索、凄清的景物一貫而下,中間沒有任何連接語,似乎在為某種情感的爆發積聚能量,“斷腸”的出現為這種積蓄已久的情感找到一個宣泄的出口。例5中“梧桐、細雨、黃昏”共同托出萬般愁緒,煩愁如細雨滴滴答答,沒完沒了。例6中“流水、碧天、茫茫路、鴻雁”也將無盡的思念之情渲染到極致。例句中景物與情感并不是相互剝離的,而是緊緊融合在一起,景中含情,情中帶景。
(3)先點后染再點。先點明主題,然后用事物或景物渲染,最后再次點出主旨,前后呼應,使主題更鮮明,情感更深刻。
例7: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陶淵明《飲酒》)
詩人以自問自答的設問方式先點明自己之所以能鬧中取靜、心境閑適的原因:“心遠地自偏。”接著描繪出一幅幽靜淡雅、人與自然相和相諧的田園美景:盛開的菊花、悠遠的山陵、清新的空氣、自由的飛鳥,還有一個生活其中悠然自得的采菊人。這一切使詩人感動不已,心中似乎有無限感慨卻不知該如何表達,“真意”一詞表明一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微妙心情。
(4)錯綜點染。點與染之間先后順序界限模糊,沒有明顯的間隔,點與染交融在一起,難解難分。
例8:望處雨收云斷,憑闌悄悄,目送秋光,晚景蕭疏,勘動宋玉悲涼。水風輕,蘋花漸老,月露冷,梧葉飄黃。遣傷情,故人何在,煙水茫茫。(柳永《玉蝴蝶》)
例句三點三染,點染之間無間隔,既是某些句子的點染又是整闋的點染;既是先點后染又是以染帶點。如“悲涼”既是“秋光、晚景”的點,是先染后點;但它又可以是下句中“水風、蘋花、月露、梧葉”的“點”,則是先點后染,因此,“悲涼”既承前又啟后,將各種景物連接在一起,使悲秋傷別之情纏綿濃郁,讓人感到無限惆悵。
[辨析1] 點染與列錦。見“列錦”條。
[辨析2] 點染與映襯。點染與映襯中的以景襯情都含有用景物來烘托情感的特點。區別是:
(1)在范圍上,點染多限于景物與情感之間的相互襯托,或以情帶景,或以景染情,或情景交融;映襯格的范圍則非常廣泛,可以是人物、事件、行為、場景等,以景襯情僅僅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
(2)在內容上,點染中景物所含的情感與所要點明的人物的情感兩者是相互一致的,景悲情也悲,景喜情也喜;而映襯中以景襯情既可正襯,景情與人情相一致;也可反襯,以樂景寫哀,或以哀景寫樂,使人倍覺哀樂。例如元好問《潁亭留別》詩:“寒波淡淡起,白鳥悠悠下。懷歸人自急,物態本閑暇。”用景物的悠閑自得來反襯人物的急切心情。
(3)在形式上,點染格中景與情的位置比較自由,可前可后,先景后情,先情后景或情景交錯;映襯中的情景關系較固定,多是景在情前,以景襯情。
上一篇:漢語修辭手法系列「什么是點面」
下一篇:漢語修辭手法系列「什么是疊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