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京口作
輕云微月,二更酒醒船初發。孤城回望蒼煙合。記得歌時,不記歸時節。
巾偏扇墜藤床滑,覺來幽夢無人說。此生飄蕩何時歇?家在西南,常作東南別。
羈旅行役,本是詞人墨客經常吟詠的主題。蘇東坡的這首小詞,讀起來卻很別致。它表現的是酒醒后突然涌上心頭的瞬間感受。
月色微微,云彩輕輕。是二更了吧?詞人從沉醉中醒來,聽著咿咿呀呀的搖櫓聲,船家告訴他,剛開船哩。從船艙中往回望,只見孤城籠罩在一片煙霧迷蒙之中。這一切仿佛在做夢一樣。只記得飲酒高歌時的情景,怎么又回到船上來了呢?真是月朦朧,云朦朧,孤城朦朧,人的意識也朦朧。一切都融化在輕柔朦朧的月色之中了。景和情的和諧,巧妙地烘出了醉醒后的心理狀態。
下半闋緊接上半闋,描寫醉后的形態:頭巾兒歪在一邊,扇子墜落在艙板上,藤床分外滑膩,仿佛連身子也掛不住似的。中國畫講究傳神,中國詩也講究傳神。“巾偏扇墜藤床滑”,短短七個字,就將醉態刻畫得惟妙惟肖。詞人終于記起來了,他剛才還真做了個夢。但天地之間,一葉小舟托著他的軀體在迷蒙的江面上飄蕩,朋友們留在岸上了,親人們遠在一方,向何人訴說自己的夢境呢?詞人不禁有些悲慨了,這樣飄蕩不定的生活幾時才能結束呢?他的家遠在西南的四川,而人卻長年累月地在東南奔波。真是不幸??!最后兩句,像從朦朧中浮現出來的航燈,照亮了詞人心靈深處埋藏的思鄉之情。但他究竟做了個什么樣的夢,依然沒有說,而卻留給讀者去猜想。
這首詞作于熙寧六年(1073)冬,蘇軾正在杭州通判任上。他經常來往于鎮江(即京口)、丹陽、常州一帶,公務冗忙,四處奔波,對故鄉的思念之情不時襲上心頭。這首詞以樸素的語言、自然的筆調,含蓄蘊藉地表現了酒醉醒后思鄉的心境,顯得很有特色。酒醒后的情景,柳永的《雨霖鈴》也描寫過。那是一種什么樣的情景呢?“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景不朦朧,情感也不朦朧。一切都鮮明熱烈。風流浪子要訴說的是“千種風情”而不是“夢”,要訴說的對象是熱戀中的情人,而不是不確定的朋友親人。兩相比較,更能使人領略到兩種不同形態的美。
上一篇:蘇軾《卜算子·缺月掛疏桐》原文翻譯注釋與鑒賞
下一篇:蘇軾《永遇樂·明月如霜》原文翻譯注釋與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