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鄉子(晚景落瓊杯)【原文】
晚景落瓊杯,照眼云山翠作堆。認得岷峨春雪浪,初來,萬頃蒲萄漲淥醅①。
春雨暗陽臺,亂灑歌樓濕粉腮。一陣東風來卷地,吹回,落照江天一半開。
〔注〕
①淥醅:淥,清澈。醅,未濾的酒。李白《襄陽歌》“遙看漢水鴨頭綠,恰似蒲萄初酦醅”,為此詞所本。
【鑒賞】
蘇東坡似乎對自然界陰晴不定、倏忽變化的現象非常敏感。在三百數十首蘇詞中,寫乍雨乍晴的奇麗景色的竟有二十多首。并且,首首風貌不同,使人不得不贊嘆詞人觀察入微,感受細膩,表現技巧高超。
這首詞作于元豐四年(1081),傅榦注本的題目為“黃州臨皋亭作”。蘇軾因為寫詩揭露新法的弊端,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簽書公事,成為失去自由的罪人。到黃州后,他開始住在定惠院,以后又遷到長江邊上的臨皋亭。本詞即描寫一個春日的傍晚所見到的景色。
端起玉杯,只見落日斜照,青翠的云山倒映在酒杯中,把一杯玉液都染綠了。詞人忽然覺得,這杯瓊漿是那樣熟悉,是那樣有情,仿佛是老朋友似的。那碧綠的色彩,和滿江的春水不是一樣的嗎?而滿江的春水,正是故鄉的岷山、峨眉山上的積雪融化而來的啊。你看那碧綠晶瑩的江水,不正是清醇濃香的葡萄美酒嗎?杯中的美酒是從江中舀起來的,難怪是老相識了。
多么奇特的審美感受啊!這感受由一杯酒而起:由倒影看到了天空,由酒的顏色而寫到江水,由江水而想到岷峨,最后居然認為江水就是酒。仿佛這個小小的酒杯可以盛下整個世界。蘇東坡的神通真是廣大,將一個廣大的空間裝進小酒杯中,是他的拿手好戲。“水天浮白屋,河漢落酒樽。”“船穩江吹座,樓空月入樽。”“山城薄酒不堪飲,勸君且吸杯中月。”類似的詩句不少。獨特的空間意識,正是蘇軾曠達、寬廣的胸懷的表現。
下半闋寫驟雨復晴的景色。“春雨暗陽臺,亂灑歌樓濕粉腮。”用“暗”和“亂”寫春雨,抓住了春雨飄忽不定、倏來倏往的特征。來得突然,使人們不及回避,才能打濕美人的粉腮。既有瓊杯美酒,又有美人粉腮,這場雨似乎擾亂了歡宴,真不是時候。但是,且慢!忽然有一陣東風卷地而來,吹散了云雨,落日的余暉從云縫中斜射出來,把半邊天染紅,碧綠的江水也“半江瑟瑟半江紅”,景色奇麗,更勝于前,詞人的酒興怕更要高漲,“粉腮”怕更加嬌艷,歌喉怕更要宛轉悠揚吧。
乍一看來,詞的上半闋寫小酒杯中映出的世界,下半闋寫乍雨還晴的景象,似乎兩不相干,似乎純是寫景,無甚深意,率爾而作。但細細玩味,再聯系詞人當時的處境,便不難把握到其中的脈絡。詞的上半闋,由酒杯而云山,而江水,而岷峨,這是詞人形象思維的過程,也是詞外在的邏輯。藝術聯想和想象的動力是情感。罪系黃州的蘇東坡,端起酒杯,思鄉之情便油然而生。正是這種情感作為動力,他的聯想才最終指向故鄉岷峨即蜀中,才產生了杯中之酒是岷峨的雪水這種奇特的心理。思鄉之情是詞的上半闋的內在邏輯。詞的下半闋描繪倏忽變化的自然景觀,給人動蕩不定、神奇瑰麗的感覺。發展變化是宇宙的根本規律。自然界如此,人類社會亦如此。在政治斗爭中遭到挫折的蘇東坡,對自然界倏忽變化的敏感,不也包含著豐富的社會內容嗎?我們可以說,詞的下半闋在純粹寫景之中蘊含著身世之感。這樣,整個一首詞便神氣貫通、融為一體了。上半闋思鄉與下半闋人生的感慨原是二而一的東西。這樣講是否牽強附會?只要我們將蘇詞中描寫乍雨乍晴的詞多讀幾首,便會承認此說是有根據的。只不過在如像《定風波·沙湖道中遇雨》等一些詞中,表現得較為明顯,而在這首詞中,卻不露痕跡。唐末司空圖主張“不著一字,盡得風流”。這正是本詞的藝術特色。
字數:1462
作者:陳華昌
上一篇:蘇東坡《南鄉子(寒雀滿疏籬)》梅花和友詞原文與鑒賞文章
下一篇:蘇東坡《定風波(常羨人間琢玉郎)》詞贊歌女詞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