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仁寺荷花池(四首錄一)·何紹基
坐看倒影浸天河,風過欄干水不波。
想見夜深人散后,滿湖螢火比星多。
本詩作于道光十九年(1839),正是何紹基仕途光明,一帆風順之時。從詩作中,我們就可以充分領略到這位涉世未深的典型士大夫詩人當時那種恬靜、安適的情懷。
《慈仁寺荷花池》原作共四首,此選其一。詩寫夏夜古寺賞荷納涼的所見所感。詩的頭兩句,寫眼前之景,而寓實于虛。星月之下,盛開的荷花的倒影如同浸在銀河的倒影之中,寫荷花、寫銀河繁星,均不取直筆,而取水中之影,從池水著眼,表現出詩人獨到的藝術眼光。如此寫法,突出了夏夜古剎那種特定的環境氛圍,平添了一番夏夜的神秘色調,增強了作品的藝術表現力。清風徐來,水波不興,惟其如此,池中倒影方能這般分明,讀者不僅能感受到徐徐輕風帶給盛夏夜中人的無限快意,也同時感到寫來合于事理。詩的后兩句,是作者的想像之詞。當夜深沉,人散盡,荷花池又是如何一番景象呢?“滿湖螢火比星多”,堪稱神來之筆,荷花池沒有因為夜深人去而歸于寂滅,恰恰相反,只有到此時,它才入其佳境,大自然將會完全展現出它極其輝煌的真面:湖面的螢火,湖中的螢火,天上的繁星,水中的繁星,螢、星閃耀,交相輝映,這是一種何等壯觀的奇景。詩人憑借他對自然界的觀察和神奇的想像,為我們描摹了一幅令人心醉的絕妙圖畫,帶給我們藝術美的享受。
全詩著墨不多,卻極能把握特定的環境,由此出發,造成深邃的藝術意境。而詩作的文字又極淺近,自然樸實,并無填塞雕琢,表現了“學人詩派”中人詩歌創作風格的另一面,這也是我們不主張對“宋詩運動”予以簡單否定的一個原因。
上一篇:梁鼎芬《春日園林》表現志節與失意情緒詩
下一篇:吳雯《次青縣題壁》表達求仕不遇、惆悵西還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