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楊篤文李青山 【本書體例】
【原文】:
綿蠻黃鳥(1),止于丘阿(2)。道之云遠(3),我勞如何!飲之食之,教之誨之。命彼后車(4),謂之載之(5)。
綿蠻黃鳥,止于丘隅(6)。豈敢憚行,畏不能趨(7)。飲之食之,教之誨之。命彼后車,謂之載之。
“綿蠻黃鳥,止于丘側,豈敢憚行,畏不能極(8)。飲之食之,教之誨之。命彼后車,謂之載之。
【鑒賞】:
這是一首寫行役的詩。全詩三章,每章八句,前四句是征夫們自道其苦的話,后四句當是詩人對征夫們的勞累艱辛所表示的同情。
各章一、二句“綿蠻黃鳥,止于丘阿”、“綿蠻黃鳥,止于丘隅”、“綿蠻黃鳥,止于丘側”,只變化了最后一個字,基本意思相同。有的認為是比興,有的認為采用了賦的手法,皆可講得通,都起著一種反襯的作用。長途跋涉的征夫們,從清早起來趕路,直到日落黃昏,還繼續拖著疲憊不堪的身子,腳步蹣跚地行進在漫漫的道路上。四顧茫茫,山水蒼涼,只見一群群喳喳鳴叫的黃鳥,倦飛歸來,紛紛落在了路旁山坡上。饑渴疲勞的征夫們觸景生情,看到黃鳥尚能按時棲息,而他們卻不知何處才是歸宿,何時才能夠停下腳步。想及黃鳥之自由,愈覺自己十分悲苦,于是禁不住發出了“道之云遠,我勞如何”的一聲聲長嘆!以下二、三兩章“豈敢憚行,畏不能趨”、“豈敢憚行,畏不能極”,進一步委婉曲折地寫出了征夫們內心之苦。他們雖然是極為勞苦憔悴,卻又不敢直言其苦,直吐其怨,只能用解釋說明的方式來表示他們的擔憂:“我們不是怕苦,怕走遠路,而是怕走不快,走不到目的地。”是啊,似此饑渴、勞瘁,長時間得不到休息,撐著身子趕遠路,征夫們不病死也得累死,誰能保證不誤王事?
各章后四句,有認為是征夫們途中遇見的一位大臣說的話;還有認為是征夫們假想中的押隊官吏大發慈悲的話,與各章的前四句恰好構成對歌的形式,寫了兩個人物形象。仔細味之,似覺釋為詩人的直接議論更為妥貼。在《詩經》中,許多詩篇都寫到了頻繁沉重的徭役、兵役給人民所帶來的痛苦和不安,生產無法進行,有家不得團圓。這一嚴重的社會現實問題,眾多征夫們困苦不堪的情狀,不能不引起詩人的關注和同情。詩中一連三迭、反復詠歌的“飲之食之,教之誨之,命彼后車,謂之載之”,可說就是詩人對征夫們一種憐憫之心的流露:請給他們吃得飽點、喝得足點;多給他們些鼓勵和勸勉;有的實在走不動了,就讓他們搭搭車。言外之意是說,對征夫們不要動輒就喝斥、打罵,一個勁地讓他們忍著饑渴,耐著疲勞,懷著憂懼去趕路。詩人與征夫們這種感情上的共鳴,在詩里是用勸諭的口氣寫出的,是說給那些押送征夫們的官吏聽的。他希望能改善征夫們的待遇,減緩他們的困苦,卻怎能改變他的命運呢?
上一篇:《綿》原文與鑒賞
下一篇:《綢繆》原文與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