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杜宇聲聲,勸人不如歸去
按照宋代官制,文臣分京朝官與選人兩類。選人是指地方初級官員,分七級,提拔稱“循資”,各級的地方官員要政績考滿,并且有足夠的上級領導推薦,才能“磨勘”選調為京朝官。選人經過磨勘后合格者升為京官,這就是所謂“改官”。而由京官磨勘升為朝官,稱為“轉官”。
一般而言,選人要經過三任六考的磨勘,也就是每任三年,每年一考。此時柳永已為地方官三任九年,且皆有政績,按宋制理應磨勘改官。宋仁宗慶歷三年(1043年),柳永由正監鹽場奉調任泗州判官,仍然是地方幕職。
柳永“久困選調”,遂有“游宦成羈旅”之嘆。
遠岸收殘雨,雨殘稍覺江天暮。拾翠汀洲人寂靜,立雙雙鷗鷺。望幾點、漁燈隱映蒹葭浦。停畫橈、兩兩舟人語。道去程今夜,遙指前村煙樹。
游宦成羈旅,短檣吟倚閑凝佇。萬水千山迷遠近,想鄉關何處?自別后、風亭月榭孤歡聚。剛斷腸、惹得離情苦。聽杜宇聲聲,勸人不如歸去。
——《安公子》
雨快下完了,才覺得江天漸晚。風雨孤舟,因雨不能行駛,蟄居舟中,抑郁無聊。汀洲之上,采摘香草翠羽的少女已經離開了。只有一雙雙水禽鷗鷺立在水邊。柳永由鷗鷺成雙,想到自己獨處孤舟,一種深深孤寂之感油然而生。
遠遠望去,幾點漁燈在長滿蘆葦的水濱時隱時現。停在岸邊的漁船上,幾個人在議論今夜歸程遠近,不時指點著前面的一片如煙樹林。通過“道去”和“遙指”兩個動詞,在細節上寫了舟人的語言和動作,有一種真切的現場畫面感。
長期在外為官,已經成了寄居他鄉的羈旅之人。倚靠在短檣邊眺望遠處,那層層疊疊的云水關山讓人迷失了方向感,難以判斷鄉關何處。昔日良辰美景,勝地歡游,今日則短檣獨處,離懷渺渺。亭榭風月依然,但人卻不能歡聚了。真是物是人非,令人傷感不已。離情別恨而歸期無定,耳畔傳來那杜宇聲聲啼叫,勸人歸去,心中愈覺難堪。
據《史書·蜀王本紀》載,望帝稱王于蜀,相思于大臣鱉靈的妻子,望帝以其功高,禪位于鱉靈。在這之后,望帝修道,處西山而隱,化為杜鵑鳥,至春則啼,滴血則為杜鵑花。這聲聲啼叫是杜宇對那個夢牽魂繞的佳人的呼喚。
“聽杜宇聲聲,勸人不如歸去。”宦游羈旅中的柳永已經頗有歸去之心了。耳畔的聲聲杜宇鳥鳴,如一陣陣催人的心跳。
向深秋,雨余爽氣肅西郊。陌上夜闌,襟袖起涼飆。天末殘星,流電未滅,閃閃隔林梢。又是曉雞聲斷,陽烏光動,漸分山路迢迢。
驅驅行役,苒苒光陰,蠅頭利祿,蝸角功名,畢竟成何事,漫相高。拋擲云泉,狎玩塵土,壯節等閑消。幸有五湖煙浪,一船風月,會須歸去老漁樵。
——《鳳歸云》
那城西的郊外,那涼爽的空氣,已經是秋天了,使人有了那寒冷肅殺的感覺。柳永走在小路上,黑夜已經闌珊了,白天就要來臨,正是破曉時分。天氣更是寒冷了。所以“陌上夜闌,襟袖起涼飆”,涼風吹在衣襟兩袖之中。抬頭一看,天邊有幾點殘星,而且有一個隕落的流星,帶著閃爍的光芒,明亮的流星的光線就在樹林那邊沉沒了。
他在路上奔走已不是一天,今天又是破曉的雞聲唱過。陽烏,神話傳說太陽里有一只三足烏,這里指太陽。太陽的光影透露出來了,“陽烏光動”。太陽本身還沒有出來,山的那一邊隱隱有日光的光影慢慢地顯現。黑夜之中,路都是迷蒙看不清的,在破曉的光影之中,才逐漸地分辨出要走的山中崎嶇的小路漫長遙遠。
“驅驅行役,苒苒光陰,蠅頭利祿,蝸角功名,畢竟成何事,漫相高。”這是柳永的悲哀。為了謀生,奔波于道路之上。相傳柳永一生生活在這種貧窮困苦的路途奔波之中,這就是他的“驅驅行役”。行役,不是游山玩水的旅行,所以叫作役。是為了公家的差遣,派你到什么地方去。雖然很遙遠,你能不去嗎?一生都奔走在路上,驅驅行役。而人的年華有限,是“苒苒光陰”,我們的年華就在路途的奔波之中消逝了。而這種驅驅行役不就是為了賺一口飯吃嗎?為了像蒼蠅頭那樣一點點利祿,而得到的那個名位,則是蝸角功名。蝸角語出《莊子》:“有國于蝸之左角者,曰觸氏;有國于蝸之右角者,曰蠻氏。時相與爭地而戰。”(《莊子·則陽》)蝸角,比喻極微小的境地。總而言之,這么微薄的功名利祿,是蠅頭利祿,這么卑微的職位,是蝸角功名。“畢竟成何事”,就為了謀一糊口的飯,奔走在驅驅行役之中,任憑苒苒年華消逝了。這算什么樣的生活?是“漫相高”。
“拋擲林泉,狎玩塵土,壯節等閑消。”原本他希望像古人常常說的,將來功成業就,可以隱居,終老在林下。可是他現在有這樣的資格嗎?沒有!拋擲了林泉之下的生活,沒有資格享受這樣美好的安逸生活。狎玩塵土,我所親近的就是路途上奔波勞苦的生活。“壯節等閑消”,我當年那種偉大的理想、偉大的抱負,就這么隨隨便便地消磨殆盡了。
“幸有五湖煙浪,一船風月,會須歸去老漁樵”,雖然我自己沒有林泉隱居,但是大自然有五湖的煙浪。可以載著一船風月。會有一天,我一定真的不再奔走,歸去終老過漁樵的生活。這是柳水在羈旅行役路途上的悲哀。
事實上,柳永一生都糾結于白衣與仕宦、進取與退隱之間。
當置身于風月之中時,他從內心深處并不能真正掙脫功名之念的牽絆,去尋找超脫現實的理想自我。當他歷經流離、倦于宦游時,常常懷念當年在京都的歌宴生活,甚至生出歸隱林泉之想。然而,隨著年歲漸增,他已經在功名路上無法回頭了。為了仕途進取,他曾經寫過許多干謁投獻之作。如《望海潮》、《一寸金》《永遇樂》等,都是投獻給杭州、成都、蘇州等地的地方官的,希望獲取改官升遷的機會。
很快又一次機遇降臨了。宋仁宗慶歷八年(1048年)秋,天上出現了一個吉祥天象:“老人星現。”
老人星,其位置偏南,人們也稱之為“南極老人星”“南極仙翁”。在我國北部看不到,只有長江流域及以南的地方,才能在短暫的時段里在低低的南天看到它。中國古代占星家認為,老人星的出現是天下太平的征兆,見到了這顆星,將預示著國泰民安。
時值大病一場之后,剛剛恢復健康的仁宗很高興。入內都知史志聰曾在陜西做地方官時,曾與柳永有舊交。他對這位困頓潦倒的才子頗為同情,就乘機讓柳三變以教坊進奏的新曲《醉蓬萊》填一首應制的賀詞。柳永正為自己沉淪下僚不得意而苦惱。得知此事自然不敢大意。他精心揣摩構思以后,提筆填就一首《醉蓬萊慢》:
漸亭皋葉下,隴首云飛,素秋新霽。華闕中天,鎖蔥蔥佳氣。嫩菊黃深,拒霜紅淺,近寶階香砌。玉宇無塵,金莖有露,碧天如水。
正值升平,萬幾多暇,夜色澄鮮,漏聲迢遞。南極星中,有老人呈瑞。此際宸游,鳳輦何處,度管弦清脆。太液波翻,披香簾卷,月明風細。
——《醉蓬萊慢》
大意是:千里平川,樹葉蕭蕭落下,有白云悠悠飄在高山之巔。涼爽的秋天,剛下過了雨。華麗宮闕高聳入云,環繞著郁郁蔥蔥的美好氣息。玉石臺階的旁邊,深黃的菊花是那么柔嫩,淡紅的木芙蓉花正在怒放。大殿玉宇纖塵不染,金質的承露盤中匯聚了仙露,碧藍的天空明凈如水。
正值天下太平,日理萬機的皇帝有更多閑暇。在這澄明清澈的夜色中,計時的漏壺滴水聲遠遠傳來。在南天的群星中,象征吉祥的老人星出現了。在這樣美好的時刻,皇上出來巡游,他的車駕在哪里呢?只聽得弦管樂合奏的清亮聲音。此時此刻,太液池的波浪開始翻滾起來,宮中披香殿的簾子也卷起來了,明朗的月光下,輕風細細吹來,此情何極!
詞中色彩鮮明、聲味諧美,首句就化用了南朝詩人柳惲《搗衣詩》中的詩句:“亭皋木葉下,隴首秋云飛。”這些都看出柳永創作這首詞所用的心力。人讀此詞,皆稱精妙絕篇,以為壽詞繁浩,無出其右。而他自己也頗為自得。
柳三變作好詞,將詞作交給入內都知史志聰,呈給仁宗皇帝。然而,宋仁宗拿起詞來,看到開頭一個漸字已經不悅,“漸”有指皇帝身體不豫之意。皇帝病危叫“大漸”。顯然有不祥之感。
當宋仁宗看到其中有“宸游鳳輦何處”一句時,感到有些眼熟,猛然想起自己為父親宋真宗趙恒所寫的挽詞辭意竟然相合,當下不禁變色。當他最后讀到一句“太液波翻”時,終于忍不住發作起來,說道:“為什么不說‘波澄’?”然后一把將詞箋擲于地上。
“太液波翻”,是波濤翻卷、動蕩不寧之象。皇帝禁宮后苑有這樣的景象被視作不祥。所以宋仁宗便問為什么不用“波澄”。水波澄明,有天地澄靜、河清海宴、萬方祥和之意。正好應了老人星之兆。就這樣,柳永陰差陽錯地再次失去了改官的機會。
此事在王辟之《澠水燕談錄》卷八《事志》中有記載:柳三變……皇祐中,久困選調,入內都知史某愛其才而憐其潦倒,會教坊進新曲《醉蓬菜》,時司天臺奏老人星見,史乘仁宗之悅,以耆卿應制。耆卿方冀進用,欣然走筆,甚自得意,詞名《醉蓬菜慢》。比進呈,上見首有“漸”字,色若不悅。讀至“宸游鳳輦何處”,乃與御制《真宗挽詞》暗合,上慘然。又讀至“太液波翻”,曰:“何不言‘波澄’!”乃擲之于地。永自此不復進用。
一次改官的機遇就此與柳永擦肩而過,而且“自此不復進用”。此事過后,柳永心情郁悶,大病一場。據說柳三變改名為柳永也正是在這個時候。
關于柳永改名一事,一直有各種說法,聚訟紛紜。葉夢得《避暑錄話》卷下云:“柳水,字耆卿。為舉子時,多游狎邪,善為歌詞……永亦善為他文詞,而先以是得名,始悔為己累。后改名三變,而終不能救。擇術不可不慎。”葉夢得說,柳永年輕的時候不謹慎,經常到煙花場合去留戀,又寫了不少艷詞,結果名聲很不好,甚至影響到他的仕途,所以他要拋去舊名字,表示要與舊生活徹底決裂。吳曾的《能改齋漫錄》就說得更清楚明了:“景祐元年方及第。后改名永,方得磨勘轉官。”柳三變中了進士后,朝廷對他很不信任,不任命官職,后來改了名字,才給他一個官去做。在《后山詩話》中有云:“柳三變……會改京官,乃以無行黜落,后改名永,仕至屯田員外郎。”
同時也另有資料表明,此前柳永一直名叫柳三變,字景莊。正是因為這場大病初愈后,給自己改名永,字耆卿。王辟之《澠水燕談錄》卷八:“柳三變,景祐未登進士第。少有俊才,尤精樂章。后以疾,更名永,字耆卿。”
可見,“柳三變”改名“柳永”,表字“景莊”改為“耆卿”,除了前面為了應試科舉一說,還有因生病而祈求健康延年一說。永,意為健康長壽之意。“耆”者,老之謂也。可見,到晚年多病才更名為柳永。
慶歷三年(1043年),通過各種官員層層考核,柳三變終于熬到可以改官的資歷了。
但是,沒想到吏部以“柳三變既以詞忤仁廟”而不放改官。柳永感到無奈,便去找當時的宰相晏殊。想不到,在晏殊那里又讓他碰了一次釘子。“晏公(殊)曰:“賢俊作曲子嗎?”三變曰:“只如相公亦作曲子。”公曰:“殊雖作曲子,不曾道:‘針線閑拈伴伊坐’。”想不到,會被晏殊這樣奚落一番。柳永無言以對,只得默默地退出相府。
晏殊,字同叔,撫州臨川(今撫州市)人,是當時名重一時的著名詞人。有詞集《珠玉集》。他自幼天資聰敏,有神童之稱。他15歲應廷試,得到真宗的賞識,賜同進士出身;復試后又擢升為秘書省正字。真宗十分倚重晏殊,“事無巨細,皆咨訪之”;不久又升他為翰林學士。晏殊的詞自有一種富貴氣象,好尚高雅,追求脫俗,即使在歌筵酒席、花間尊前,偶而即興揮毫,主題不離男女離情相思,也往往有所寄托。
由于柳永長期淪落市井,流連坊曲,經常混跡于歌樓妓館,難免受市井文化影響,把市井人物的情思欲念,生動活潑的俗語俚辭,大量運用于詞中。他又經常應歌女約請作詞,供她們在茶坊酒館、勾欄瓦肆里演唱。因此,他一改文人詞的創作路數,而迎合滿足市民大眾的審美需求。在高雅的士大夫看來,柳永的詞格調自然不高。
慶歷八年八月,范仲淹拜參知政事,頒行慶歷新政,重訂官員磨勘之法。宋仁宗根據范仲淹的奏議下詔:“臣僚舉職官,州縣官充京朝官,判、司、薄、尉充縣令……”
柳永申雪投訴,到了十月方才改為著作佐郎,授西京靈臺令、太常博士。此靈臺令不是今天人們所說的靈臺縣令。所謂“西京靈臺令”遠承周文王建靈臺立豐都的古風雅名。宋人所稱“西京”指洛陽而非長安。宋仁宗授柳永為西京靈臺令,就是派他做西京洛陽教坊使。雖為太常博士,實類中官近臣。靈臺令職務是專管雅樂以外的音樂、唱歌、舞蹈、百戲等的教習與演出,以及涉及節日、盛典上的文娛活動。對于精通詞曲的柳永來說,這也算是人盡其才,用其所長了。
這在有關史料中有所記載。據明萬歷《鎮江府志》卷六引柳永之侄《宋故郎中柳公墓志》殘文:“叔父諱永,博學,善屬文,尤精于音律。為泗州判官,改著作郎。既至闕下,召見仁廟,寵進于廷,授西京靈臺令,為太常博士。”
慶歷八年(1048年),在西京靈臺令任上,他寫下了一首《鳳歸云》:
戀帝里,金谷園林,平康巷陌,觸處繁華,連日疏狂,未嘗輕負,寸心雙眼。況佳人、盡天外行云,掌上飛燕。向玳筵、一一皆妙選。長是因酒沉迷,被花縈絆。
更可惜、淑景亭臺,暑天枕簟。霜月夜涼,雪霰朝飛,一歲風光,盡堪隨分,俊游清宴。算浮生事,瞬息光陰,錙銖名宦。正歡笑,試恁暫時分散。卻是恨雨愁云,地遙天遠。
“金谷園”在河南省洛陽市西北,西晉衛尉石崇筑園于此,園極奢麗。平康巷陌,原本指唐時長安城平康巷,這里應代指秦樓楚館聚集之地。羈旅在外的柳永,嘗盡了為名聲和官職奔波的辛酸,覺得人生把這稍縱即逝的光陰都用在追名逐利之上,實在是很悲哀。于是,他常常回憶京都里的生活,與京都佳人天各一方的惆悵卻又涌上心來。
皇祐五年(1053年)年近七十歲的柳永升為屯田員外郎。這是他最后一個官職,世稱“柳屯田”。
上一篇: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
下一篇:坐中少年暗消魂,爭問青鸞家遠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