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月歌》古詩全文
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
《峨眉山月歌》古詩賞析
《峨眉山月歌》是李白的一首著名七絕。開元十二年(724),李白“仗劍去國,辭親遠游”,在清溪至渝州的夜行途中,寫下了此詩。
詩篇描繪了一幅優美的蜀中江行圖。前兩句是清溪舟中所見夜景:在雄偉秀麗的峨眉山上,在靜謐清澄的秋空中,高懸著半輪皎潔的月亮;而平羌江中,又流動著秋月的映影。首句是作者仰望山上之秋月,寫靜態之景;次句是作者俯視江中之月影,寫動態之景,而且是動中之人看到的動中之景,具有極強的動態感。因為“影入江水流”之景,只有順流而行的人才能看到。所以,此句不僅寫出了月影隨波的美妙景色,而且還暗點了秋夜乘舟之人,寫得空靈幽美,不失為傳神之筆。
第三句寫夜行出蜀。末句寫途中思友。由江行見月觸發江行思友。此為對景懷人,但偏偏在“思君不見”的情況下,還要“下渝州”,與友人愈離愈遠,愈遠也就愈難相見,“思君”之情也愈強烈,可見末句于貌似一般敘述中飽含著一片依依惜別的深情。
末句的“思君”有兩種解說。一說是思友人,已如上述。另一說,是思峨眉山月。李白一生很喜愛月亮。在他的心目中,月亮是皎潔、光明的象征和美好的化身。所以,在他的詩歌中,對明月有那么多的贊頌,寄托了那么多的深情,不愧是我國文學史上描寫月亮最多最好的詩人之一。他不僅愛春月,更愛秋月;不僅愛異鄉的江月,更愛故鄉的峨眉山月,因為他對故鄉蜀地懷有很深的感情。
在這首詩中,作者借景抒情,通過對峨眉山秋月的思念,寄托了對故鄉的深情眷戀。當木船徐徐駛向三峽時,詩人抬頭凝望著那半輪秋月。但是,“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酈道元《水經注》)峰回江轉,山高蔽月,詩人又即將離蜀,因而他更思念那輪熟悉而又明亮的峨眉山月,思念月亮照射下的可愛故鄉。由此看來,似把“思君不見”稱作思月不見,更富有詩意,亦更切合詩題(可參看李白《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我在巴東三峽時,西看明月憶峨眉。月出峨眉照滄海,與人萬里長相隨”)。
一般說來,文學作品特別是短詩中,不宜過多地使用人名、地名或數字。楊炯喜用人名作對:“張平子之略談,陸士衡之所記”等,曾被譏為“點鬼簿”;駱賓王寫詩文,好用數字,如“秦地重關一百二,漢家離宮三十六”,也被人嘲為“算博士”。而李白在這首僅有二十八字的絕句中,竟連用了“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峽”、“渝州”五個地名,這在萬首唐人絕句中,可能是僅見的。可它卻毫無呆板、堆砌、累贅之感,讀來流暢、明快,也無人譏李白開“旅程表”,相反卻受到后人的贊賞。王世貞曰:“此是太白佳境,„„使后人為之,不勝痕跡矣,益見此老爐錘之妙。”王麟洲也贊道:“四句入地名者五,古今目為絕唱,殊不厭重。”
上一篇:《懷仙歌》借懷仙而抒憤的詩作
下一篇:《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原文翻譯及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