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綱·病牛
耕犁千畝實千箱,力盡筋疲誰復傷?
但得眾生皆得飽,不辭贏①病臥殘陽。
【注釋】
①羸(léi):瘦弱。
賞析
李綱(公元1083年—公元1140年),字伯紀,邵武(今福建)人。宋代著名民族英雄。徽宗政和二年(公元1112年)進士。歷官太常少卿。宋欽宗時,授兵部侍郎,尚書右丞。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金兵侵汴京時,任京城四壁守御使,擊退金兵。不久遭主和派所斥。宋室南渡以后,宋高宗(趙構)一度起用李綱為相。李綱上任,“首陳十事”,決心重整朝綱,主張用兩河義軍收復失地。李綱主政僅七十五天,便遭罷相。不久被貶鄂州(今湖北武昌),次年,再貶萬安軍(海南島)。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遇赦,隱居泰寧丹霞巖。紹興二年(公元1132年),復起為湖南宣撫使兼知潭州,紹興五年(公元1135年)至七年(公元1137年)間,任江南西路安撫制置大使,兼知洪州。紹興十年病故。李綱能詩文,亦能詞,其詠史之作,形象鮮明,風格雄健。他和趙鼎、李光、胡銓合稱“南宋四名臣”。著有《梁溪集》一百八十卷,附錄六卷。
這是一首詠物詩,寫于紹興二年(公元1132年)。詩人借病牛來抒發自己的愛國情懷。詩中說:這頭病牛耕過很多土地,收獲過無數糧食。可是它勞累一生,終于筋疲力盡,積勞成疾。可是又有誰來可憐它呢?這時詩人突然筆鋒一轉,說它并不計較,只要天下眾生都能吃飽肚子,哪怕自己疲病交加,臥倒在殘陽下,也心甘情愿,無怨無悔。這前兩句中,詩人是以旁觀者的角度為累病的老牛憤憤不平。它付出了那么多,卻得不到人們的理解和同情,令人頗感凄涼。而后兩句則以病牛的口氣答復旁觀者,言其志在眾生,自己只求付出,不求回報。詩人這一問一答,將病牛那崇高偉大的形象生動地展示出來。而這殘陽下的病牛,不就是詩人自己的化身嗎?他心懷天下,一心為民,結果卻是一貶再貶,報國無門。
即使這樣,它卻毫無怨言。雖然身老多病,仍然愿意為國利民,鞠躬盡瘁,死而后已。通觀全詩,語言質樸,感情真摯,一問一答,跌宕起伏,表達心愿,發自肺腑,因此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
上一篇:古詩《李白·行路難·其一》注釋與賞析
下一篇:古詩《李賀·馬詩·其五(大漠沙如雪)》注釋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