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律·喜聞捷報
(一九四七年)
中秋步運河上,聞西北野戰軍收復蟠龍作。
秋風度河上,大野入蒼穹。
佳令隨人至,明月傍云生。
故里鴻音絕,妻兒信未通。
滿宇頻翹望,凱歌奏邊城。
【題解】
毛澤東詩序謂“中秋步運河上”。查1947年中秋為公歷9月29日。“運河”疑誤。陜北無“運河”,或為陜西佳縣神泉堡附近通黃河的某條小河。斷此詩寫于“神泉堡”,即依詩序“中秋”二字。因為毛澤東一行8月23日抵佳縣朱家寨,住了近一月,于9月21日移住佳縣神泉堡。至11月13日才從神泉堡轉移米脂縣楊家溝。中秋節,只有在神泉堡度過。
自1947年3月18日撤離延安,至收復蟠龍鎮,恰恰半年。其間,西北野戰軍經歷了先撤退、再反擊的軍事轉折。3月25日,青化砭伏擊戰,敵整編二十七師之三十一旅旅部并一個團共2900多人被殲;5月,敵整編第一師之一六七旅主力,在延安東北蟠龍鎮被圍,守軍6700多人被殲;8月,敵整編三十六師之一二三旅、一六五旅進至米脂縣沙家店,復被西北野戰軍圍殲;9月中旬,西北野戰軍主力南下,襲擊進犯之敵的“后方”,收復青化砭、蟠龍鎮,直接威脅延安之敵。
毛澤東聞蟠龍大捷,欣然命筆,一揮成詩。
【注釋】
[蟠龍]古鎮名,在延安東北35公里處。
[佳令]佳節,指本年中秋節。
[鴻音]指書信。古有鴻雁傳書之說,見《漢書·李廣蘇建傳》。
【品評】
此詩與《張冠道中》為姊妹五律。1947年轉戰陜北之作,一寫于春,一寫于秋。詩題冠一“喜”字,暗示了全詩的欣悅基調。
詩的含蓄性在于,即使大喜、特喜之事,化為詩情表述,也不能過分淺露與張揚。此詩表現詩人之“喜”,得其適度之美。
首聯“秋風”二句,從大處著墨,秋風、河、大野、蒼穹,構成一大空間,側面展示心境之廓然無累,已為“喜”字預作鋪陳。頷聯“佳令隨人至,明月傍云生”,正面抒發“喜”懷,但極有分寸,極有節制。詩題之“捷報”,在此化為“佳令”,已作收斂。用敘述語,只寫“佳令”傳到(“至”),便轉而狀月色。
以月“明”映心“明”,以月“生”狀喜“生”,深得委婉三昧。這一聯,是全詩最自然、最有情致的佳句。
頸聯二句,不必坐實強解,何處為“故里”,何人為“妻兒”。詩行衍出,只是表示一種悠長的惦念,終在捷報傳來的時刻,稍得慰及而已。這么寫,仍然出之含蓄委婉的傾向性追求。尾聯一收,始與詩題的“喜”字正面照映,并將個人的心中之“喜”,揮發為“邊城”與“滿宇”的“凱歌”。“滿宇頻翹望”一句,不可輕易放過。“滿宇”者,普天下,全宇宙也;“翹望”者,舉首而望也。“望”什么呢?中秋之夜,只有一輪明月在天!普天下,望明月,意近古人“千里共嬋娟”或“萬姓仰頭看”之旨。這句詩的弦外之音,或許還指:延安安危,天下翹望;革命成敗,舉世關心。不過,這僅是欣賞者的言外求意,弦外追音。
上一篇:《七律·和周世釗同志》毛主席詩詞鑒賞
下一篇:《浣溪沙·和柳亞子先生》毛主席詩詞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