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下曲六首》(其一)古詩全文
五月天山雪,無花只有寒。
笛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
曉戰隨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
《塞下曲六首》(其一)古詩賞析
塞下曲,出于漢樂府《出塞》、《入塞》,郭茂倩《樂府詩集》卷九二列入《新樂府辭》,歌辭多反映邊塞將士征戍生活。李白《塞下曲六首》為一組詩,或寫邊塞環境之寒劣,或寫將士殺敵報國之忠勇,或寫戰士功成不賞之憤怒,或寫征夫思婦離別之相思,歌頌了邊塞將士歷盡艱辛、戍邊報國的獻身精神,是一組閃爍著愛國主義光彩的詩章。
本詩為六首組詩中的第一首。
首四句落筆便奇:“五月天山雪,無花只有寒。笛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一氣直下,不就羈縛”(沈德潛《說詩晬語》),極力渲染邊塞嚴寒景象,突出惡劣的自然環境、艱苦的生活條件,暗寓將士們對嚴寒的憎惡,對春天的熱切期盼。陰歷五月,內地早已是暑氣炎炎的仲夏,但在塞外的天山卻仍是白雪皚皚,沒有花開,沒有草生,只有雪寒,詩人選擇“五月”描繪天山之寒,其他季節之寒不言自明,筆致蘊藉。“無花只有寒”一句,承上啟下,暗逗將士盼春之切。
“笛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兩句,點出塞上無春,楊柳只能在笛聲中感受到,現實生活中邊塞是看不到的。“折柳”即《折楊柳》的省稱,它屬于漢樂府古曲,抒寫怨別之苦。此句表面寫邊地聞笛,實則借笛遣情,暗含“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王之渙《涼州詞》)和“此夜笛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李白《春夜洛城聞笛》)之意,其怨思之情,耐人尋味。
五、六兩句,緊承前意,寫戰斗生活的艱苦緊張。古時軍隊以鳴金擊鼓為號令,節制進退。此處“曉戰隨金鼓”,渲染將士們白天奮不顧身、沖鋒陷陣的情景,氣氛英勇而壯烈。“宵眠抱玉鞍”則寫夜晚戰士們仍身抱玉鞍枕戈而臥,表現出時刻準備戰斗的高度警惕性。此聯以工整的對仗,揭示了戰斗的頻繁和殘酷,形象地刻畫出將士們緊張艱苦的征戰情景。
結聯“愿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聲情激壯,噴薄而出。樓蘭,西域國名,在今新疆羅布泊西,地處西域通道上。此處“樓蘭”代指樓蘭國王。據《漢書·傅介子傳》記載,樓蘭王貪財,屢次攔殺通西域的漢使,大將軍霍光派平樂監傅介子前往,用計斬殺樓蘭王。此處借用此典,表達將士們甘愿拚死疆場、為國立功的悲壯情懷。“愿將”、“直為”,一氣直貫,更加深了這種慨當以慷的氣韻。
詩的前四句,寫邊地環境之苦,暗含怨情;后四句則是以騰踔飛揚之勢,有力地寫出將士們誓死衛國、苦戰殺敵的英勇氣概,在報國立功和思鄉怨苦的矛盾對立中,歌頌了將士們以身許國的崇高精神,從而使全詩顯得真實感人。
上一篇:《塞下曲六首》(其三·駿馬似風飆)原文翻譯及賞析
下一篇:《陪族叔刑部侍郎曄及中書賈舍人至游洞庭五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