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唐詩”作為中華文學寶庫中的瑰寶穿越時空,經過千年的歷史,依然散發(fā)著耀眼的智慧光芒。唐詩中尤以清代蘅塘退士編撰的《唐詩三百首》最為著名,廣為流傳。從五萬首唐詩中凝練摘選出三百余首膾炙人口之作,沒有宏大的心胸和氣魄實難完成。
《唐詩三百首》定本后風行海內,幾至家置一本,雖然讀起來朗朗上口,卻因為注疏印本較少,讓人讀來不解其意。縱觀多家唐詩注疏,其中以上元陳伯英女史的注疏本最受歡迎。讀了陳伯英的注疏本《唐詩三百首》,才知道作詩不可一字無來歷,讀詩不可一字不考核也。每次讀唐詩,都覺得回味無窮,含義深遠。
《唐詩三百首》的第四位作者是王維,被譽為“詩佛”。第一位作者張九齡是“文學宗匠”,第二位作者李白是“詩仙”,第三位作者杜甫是“詩圣”,可見此書真的是一本好書,把“文學宗匠”,“仙”,“圣”,“佛”的文章都搜集到一起,讓后人學習,真是立意高遠,堪為典范啊。
王維精通佛學,佛教中有一部經典---《維摩詰經》,是記述佛教中在家修行的居士維摩詰向弟子們講學的書,維摩詰修成菩薩果位,王維很欽佩維摩詰,所以自己名為維,字摩詰。王維號稱“詩畫雙絕”,還擅長音樂。蘇軾曾說:“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送綦毋潛落第還鄉(xiāng)》就是這樣一首詩中畫。
圣代無隱者,英靈盡來歸。遂令東山客,不得顧采薇。
既至金門遠,孰云吾道非?江淮度寒食,京洛縫春衣。
置酒長安道,同心與我違。行當浮桂棹,未幾拂荊扉。
遠樹帶行客,孤城當落暉。吾謀適不用,勿謂知音稀。
全詩從赴試起前四句,然后四句寫落第,四句寫還鄉(xiāng),四句寫送行。開頭四句以“隱者”,“英靈”,“東山客”,“采薇”來形容這位落第的朋友,可謂用心良苦。送行本來就是一件很傷心的事,給落第失意的人送行就是一件更加讓人難過、讓人難以啟齒的事。其中“英靈”引自陳使江總稱贊隋朝李德林的故事,李德林美容儀,善談吐。被江總贊為“河朔之英靈”,由此可見李德林也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東山客”引自《晉書.謝安傳》。謝安雖然屢次受到朝廷的征召,卻始終不改東山之志,寧可流連山水,為詩屬文,也不愿意做官,也是一位高人。“采薇”引自《史記》,伯夷叔齊恥食周粟,隱于首陽山,采薇而食的故事,受到孔子的稱頌。朋友聽到這樣形容自己的話,心里也會舒服許多了吧。
接下來寫落第的事情也可以承受了。“金門”引自《解嘲》:今吾子幸得應金門,上玉堂有日矣。在古代,金門就是金馬門,因為是在宦署門傍有銅馬,故謂之金馬門也。“朋友應試落弟不能待詔金馬門,那是命運不濟誰說吾道不對?去年寒食時節(jié)朋友正經過江淮,滯留京洛又縫春衣已過一載。”此為開導之語,對于不信神佛命運的人,遇到挫折就會自暴自棄,怨天尤人。而對于信仰佛教的王維來說,這一切都是命運的安排,這里也是希望朋友能夠順天意而行,命里有時終會有,命里無時莫強求,心里不要有所負擔。
接受命運的安排就是回到自己的家中,四句還鄉(xiāng),長安餞別,朋友駕船歸去,回到家鄉(xiāng)。令作者十分惋惜,不想分開。
當朋友回家時,那是一幅怎樣的景象呢,詩人用自己的筆描繪了一幅美妙的畫面。遠山的樹木把朋友的身影遮蓋,夕陽余輝映得孤城艷麗多彩。此為“詩中畫”也。當我們置于其中的時候,世間的一切功名利祿都是過眼云煙,心中生起一種身為“隱者”的悠閑愜意。但是隱者也需要知音的賞識和理解,雖然這次暫時沒有被錄用,這是純屬偶然的事,有我王維這個朋友,別以為知音稀少而徒自感慨啊!
雖然是送別,描寫落第的詩,卻沒有一點悲傷之感,反倒是感慨之中,極盡勉勵,讓朋友減輕了失落心情,讓讀者有一種努力奮發(fā)的感覺。
上一篇:讀王維《送別》有感
下一篇:盧照鄰《行路難》初唐四杰詩作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