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東魯二稚子》古詩全文
吳地桑葉綠,吳蠶已三眠。我家寄東魯,誰種龜陰田?
春事已不及,江行復茫然。南風吹歸心,飛墮酒樓前。
樓東一株桃,枝葉拂青煙。此樹我所種,別來向三年。
桃今與樓齊,我行尚未旋。嬌女字平陽,折花倚桃邊。
折花不見我,淚下如流泉。小兒名伯禽,與姊亦齊肩。
雙行桃樹下,撫背復誰憐?念此失次第,肝腸日憂煎。
裂素寫遠意,因之汶陽川。
《寄東魯二稚子》古詩賞析
這首詩約作于天寶七載(748)的春天,其時作者正游覽金陵,他的一雙兒女寄居山東任城。這首寄懷詩,以生動細膩的筆觸,抒寫了一位慈父思念兒女的骨肉真情,這可是發自“謫仙”的父愛之情啊!
詩由景起,展現了江南春光:“吳地桑葉綠,吳蠶已三眠。”并由此生發,遙想東魯家中的園田農事,表達了自己浪游未歸、春事不及的焦慮情狀:“我家寄東魯,誰種龜陰田”,接著,詩筆轉向家園的描繪,純系想象:“南風吹歸心,飛墮酒樓前。樓東一株桃,枝葉拂青煙。此樹我所種,別來向三年。桃今與樓齊,我行尚未旋。嬌女字平陽,折花倚桃邊。折花不見我,淚下如流泉。小兒名伯禽,與姊亦齊肩。雙行桃樹下,撫背復誰憐?”旗幡飄揚的酒樓,樓東一株枝葉繁茂的桃樹,紅樓綠樹,交相掩映,展示了滿園春色;女兒平陽在折花時想念起我,正倚樹對花,默然淚下;幼子伯禽,天真無知,仍與往日一樣和姐姐一起玩耍。
春景和人情在這種幻想的境界中,達到和諧的統一。在似實似虛的描寫中,詩人如數家珍般地依次介紹了酒樓、桃樹、兒女,等等,對別離三年、遠在東魯的家庭的一切,無不一往情深,其中最為深摯動人的,是他對兒女的刻骨親情、銘心父愛。
詩人用動情而細膩的筆法,敘寫他的幻中所見,形象如生。女兒嫻雅優柔的神態妙不待言;小兒的身高詩人也未忽略。摹寫最妙的是“折花不見我,淚下如流泉”兩句,嬌女的動作、神情、心理,以及思父的情狀,一一描出,細致入微。詩人以情寫人,情之所至,人物的形象自然飄逸生動,富于情韻。“雙行桃樹下,撫背復誰憐”,正是詩人胸中深切思念之情的流瀉。
“念此失次第,肝腸日憂煎”兩句,詩人從奇警華贍的想象中跌落肝腸憂煎的現實。久游未歸的內疚,兒女無依的哀傷,使詩人心意煩亂、柔腸寸斷,只好“裂素寫遠意,因之汶陽川”。在無可奈何之中,深摯、急切的思念兒女之情、懷戀鄉土之心,清晰可見,幾可觸摸,感人至深。
這首詩以情感為經,以想象為緯,熔奇瑰的想象和熾烈的情感為一爐,氣韻靈動而情調深沉,在李白眾多的“寄意”篇什中,一幟獨樹,深得后人贊賞。
上一篇:《書懷贈南陵常贊府》原文翻譯及賞析
下一篇:蘇軾《和子由澠池懷舊》和韻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