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參:《與高適、薛據(jù),登慈恩寺浮圖》
塔勢如涌出,孤高聳天宮。
登臨出世界,蹬道盤虛空。
突兀壓神州,崢嶸如鬼工。
四角礙白日,七層摩蒼穹。
下窺指高鳥,俯聽聞驚風(fēng)。
連山若波濤,奔走似朝東。
青槐夾馳道,宮觀何玲瓏。
秋色從西來,蒼然滿關(guān)中。
五陵北原上,萬古青蒙蒙。
凈理了可悟,勝因夙所宗。
誓將掛冠去,覺道資無窮。
【今譯】
寶塔如從平地涌出,
孤高巍然聳入天宮。
登上去,好像走出了人間,
蹬踏的梯道,盤旋著直上空中。
高峻突出,鎮(zhèn)定了神州,
崢嶸處,有如鬼斧神工。
四角伸展,擋住了白日,
七層嵯峨,觸摩蒼穹。
下看飛鳥,屈指可數(shù),
俯聽山風(fēng),呼嘯迅猛。
山連山,如波浪起伏,
洶涌澎湃,奔流向東。
槐樹夾著筆直的馳道,
樓臺宮殿是何等玲瓏。
秋天里秀色從西而來,
莽莽蒼蒼彌漫著關(guān)中。
北原上的五座陵墓,
萬古千秋一派青蔥。
心地清凈,可以徹悟佛理,
善有善報歷來有人信從。
我要立誓掛冠辭官而去,
虔誠修佛,其樂無窮!
【作者介紹】
岑參(715—770),江陵(今湖北江陵縣)人。祖籍南陽棘陽(今河南新野縣境),父親早逝,家境中衰,幼從兄就讀,能自砥礪。二十歲時到長安求仕,天寶三年(744)中進(jìn)士,天寶八年(749)充任安西節(jié)度使高仙芝幕府書記,兩年后回長安。天寶十三年(754),封常清任安西北庭節(jié)度使。岑參再度出塞,攝監(jiān)察御史,充安西、北庭節(jié)度判官。安祿山反,肅宗即位后,至德二年(757)入朝任右補(bǔ)闕,后出為虢州長史,關(guān)西節(jié)度判官,嘉州刺史。大歷五年,卒于成都。
岑參的詩,題材多樣,想象豐富。特別是幾次隨軍出塞,使他對西北邊地風(fēng)光和戰(zhàn)士生活,深有體會,描寫邊塞最為擅長。他的邊塞詩,以具有特色的語言,鮮明的情調(diào),把西域地區(qū)雄偉壯闊、奇麗多姿的自然景物,描寫得栩栩如生;把激烈征戰(zhàn)、遠(yuǎn)戍思鄉(xiāng),將軍逸樂、戰(zhàn)士悲苦等等內(nèi)容,都寫入詩中;熱情地歌頌了戍邊將士,為保衛(wèi)祖國而英勇抗敵的戰(zhàn)斗精神。歷來被認(rèn)為是“邊塞詩”作者中,成就最高的一位。著有《岑嘉州集》。
【注解】
慈恩寺:在長安東南,原是隋代無漏寺故地。貞觀二十年(646)唐高宗做太子時,為他的母親文德皇后而建,故名慈恩。浮圖:梵文佛陀的音譯。慈恩寺塔,即今陜西西安大雁塔,唐高宗永徽三年(652)玄奘和尚所建。
第1、2句“塔勢如涌出,孤高聳天宮”謂塔如從平地涌出,孤高地聳入天宮。這是從下仰望,寫塔之高。
第3句“登臨出世界”:世界:佛語,世指時間,界指空間,連用時,義同宇宙。這里指人間、人世。此句謂登臨高塔,猶如走出世間。
第4句“蹬道盤虛空”:登上塔的梯道石級。謂蹬踏在上升的梯道上,有如身在空中一般。
“突兀壓神州,崢嶸如鬼工。”突兀:高聳的樣子。 壓神州:指下壓神州(中國)大地,反襯塔的雄偉莊嚴(yán)。 崢嶸:高峻的樣子。 如鬼工:像鬼斧神工建成的一樣。意謂非人力所能建成。
“四角礙白日,七層摩蒼穹”:頂層四角遮住了日光。 塔共為七層,極言塔高,觸摩到了蒼天。
“下窺指高鳥,俯聽聞驚風(fēng)。”下窺、俯視可見飛鳥和聽到風(fēng)聲,二者都在塔下,這樣寫,是突出塔高。
“連山若波濤,奔走似朝東”:從塔頂遠(yuǎn)望群山,逶迤相連,有如波濤相接,奔涌向東。
“青槐夾馳道,宮觀何玲瓏”:寫從塔上近視的景物——筆直的馳道,秀麗的宮闕。
“秋色從西來,蒼然滿關(guān)中。”關(guān)中:從函谷關(guān),西至隴關(guān)一帶,古稱關(guān)中。后用以指陜西地區(qū)。
“五陵北原上,萬古青蒙蒙”:五陵:指漢代五個皇帝的陵墓,即高帝長陵、惠帝安陵、景帝陽陵、武帝茂陵,昭帝平陵。俱在長安之北。
第19、20句“凈理了可悟,勝因夙所宗”:凈理:佛理,清凈的妙理。了:完全。 悟:心領(lǐng)神會。 勝因:佛經(jīng)講因果報應(yīng),勝因猶言善因。《佛說無常經(jīng)》:“勝因生善道。”亦即善有善報。 夙:素來。
最后第21、22二句“誓將掛冠去,覺道資無窮”: 掛冠:《后漢書•逸民傳》:“時王莽殺其子,(逢)萌謂友人曰:“綱絕矣,不去,禍將及人。即解冠,掛東都城門,歸將家屬浮海,客于遼東。”后用“掛冠”指棄官或辭官。 覺道:大覺之道,指修佛或修道。資:助。
【簡析】
本詩作于天寶十一年(752)秋。同登塔者,除題目所舉高適、薛據(jù)外,還有杜甫與儲光羲,他們共五人(連作者在內(nèi))都寫了詩。薛據(jù)詩,今已不存。
此詩描寫塔的高大以及登塔眺望所見的景色,著意渲染了塔的雄偉壯觀。筆力粗健,氣勢奔放,境界雄豪。全詩結(jié)構(gòu)謹(jǐn)嚴(yán),層次分明。
首六句,寫未登之前,從下所望之塔,突出塔的高峻。再從上往“下窺指高鳥”到“萬古青蒙蒙”,寫登塔眺望所見四方壯觀的景色。
最后的四句,寫登塔的感慨,發(fā)出了悟“凈理”,掛冠退隱的思想,明確地寫出了相信因果報應(yīng)的佛家理論,懇切地發(fā)誓:要掛冠而去修行佛道,并且認(rèn)定:這是得大自在的無窮妙境!詩中善于選擇一些有表現(xiàn)力的詞語,加以鋪陳,突出描寫塔的壯觀,以襯托出佛理玄奧超常,佛力廣大!
上一篇:元結(jié):《賊退 示官吏》賞析
下一篇:王維《積雨輞川莊作》簡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