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評詩:“詩,當然應以新詩為主體”
毛澤東熱愛中國古典詩詞,但他不僅只是自己閱讀欣賞,更為關心中國古典詩詞這一珍貴文學遺產的繼承和發展??。他說:“舊體詩詞源遠流長,不僅像我這樣的老年人喜歡,而且……中年人也喜歡??。我冒叫一聲,舊體詩詞要發展,要改革,一萬年也打不倒??。因為這種東西,最能反映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的特性和風尚,可以興觀群怨嘛,怨而不傷,溫柔敦厚嘛。……” (梅白:《要發展,要改革,打不倒》)在“四人幫”大搞文化專制的時期,當他得知大學文科不講古典文學,書店里買不到古典詩詞書籍時,十分不滿,雖然重病在身,還想編一部書, “選它五百首詩,五百首詞,三百首曲,二十篇賦”。 (楊建業: 《在毛主席身邊讀書》)特別是,他自己經常運用古典詩詞的形式從事創作實踐,他的詩詞無論是思想高度和藝術成就,都為繼承和發展中國古典詩詞做出了自己獨特的貢獻,這是眾所周知的。 但是,對于中國詩歌發展的方向,毛澤東卻不是從個人愛好出發,而是從歷史角度考慮,更關心并主張發展新詩,以新詩為主。他對自己寫作的古典詩詞,甚至不愿公開發表, “因為是舊體,怕謬種流傳,貽誤青年”。 (毛澤東: 《致臧克家》)他多次強調: “詩當然應以新詩為主體,舊詩可以寫一些,但是不宜在青年中提倡,因為這種體裁束縛思想,又不易學。” (毛澤東:《致藏克家》)
但是對于新詩的現狀,毛澤東很不滿意。他曾不無幽默并夸張地對人說: “你知道我是不看新詩的,……給我一百塊大洋我也不看,……這些詩并不能打動我。” (梅白:《在毛澤東身邊的日子里》)1958年在成都會議上,他說: “現在的新詩不成型,不引人注意,誰去讀那個新詩。”在一次他和臧克家、袁水拍等詩人探討新詩問題的談話中,他對新詩的散漫、太自由化流露出不滿,而對民歌卻大有好感。
關于新詩的出路,毛澤東寄很大希望于民歌和古典詩詞。在成都會議上,他說: “中國詩的出路,第一是民歌,第二是古典,在這個基礎上產生出新詩來。形式是民歌的,內容是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的對立統一。太現實了就不能寫詩了。”他要求各省市委書記回去后搜集民歌,在他的倡議和支持下,由郭沫若、周揚等搜集、編輯、出版了《紅旗歌謠》,從而使社會主義建設中涌現出的民歌民謠得以廣泛流傳于世。
毛澤東說: “中國的詩歌,從《詩經》的四言,后來發展到五言、七言,到現在的民歌,大都是七個字,四拍子,這是時代的需要。新詩的發展要順應時代的要求,一方面要繼承優良詩歌的傳統,包括古典詩歌和五四以來革命詩歌的傳統;另一方面要重視民歌。新詩的形式應該是比較精練,句子大體整齊,押大致相同的韻。也就是說,具有民歌的風格。” (臧克家:《毛澤東同志與詩》)在給友人的一封信中,他又說:“律詩是一種少數人吟賞的藝術,難于普及,不宜提倡。唯用民間言語七字成句,有韻的非律的詩,即兄所指民間歌謠體裁,尚是很有用的。”(毛澤東:《致蔣竹如》)60年代,他在給陳毅的信中,進一步明確表示: “要作今詩,則要用形象思維方法,反映階級斗爭與生產斗爭,古典絕不能要。但用白話寫詩,幾十年來,迄無成功。民歌中倒是有一些好的。將來趨勢,很可能從民歌中吸收養料和形式,發展成為一套吸引廣大讀者的新體詩歌。”毛澤東說:“求新并非棄舊,要吸收舊事物中經過考驗的積極的東西。”新詩要“讓大家都能看懂,而不僅僅為了上層知識分子”。
綜上所引,毛澤東對“新體詩歌”的設想,是否可以說大體是:繼承中國古典詩詞的精華,汲取民歌中生動豐富的營養,反映時代精神,為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具有民族形式和民族風格的一種詩體。
1963年,毛澤東寫了一首贊揚人民解放軍的《八連頌》:
好八連,天下傳。為什么?意志堅。
為人民,幾十年。拒腐蝕,永不沾。
因此叫,好八連。
解放軍,要學習。全軍民,要自立。
不怕壓,不怕迫。不怕刀,不怕戟。
不怕鬼,不怕魅。不怕帝,不怕賊。
奇兒女,如松柏。上參天,傲霜雪。
紀律好,如堅壁。軍事好,如霹靂。
政治好,稱第一。思想好,能分析。
分析好。大有益??。益在哪?團結力。
軍民團結如一人,試看天下誰能敵。
這首詩在毛澤東詩詞中別具一格。它用白話寫成,具有民歌風格,句子比較整齊,押大致相同的韻。這是不是他對“新體詩歌”進行的一次探索性的創作實踐呢?這首詩。毛澤東最初只同意在內部傳閱,并未公開發表,直至他逝世后的1982年才在懈放軍報》上刊載,但此前它早已不脛而走,流傳很廣,為廣大群眾所熟悉。當然,毛澤東的這種新詩的模式是一家之見,中國新詩的發展,需要廣大有志者多方面來探索、來實踐,在他所提倡的“百花齊放”的新詩園地里,是會出現群芳爭艷的繁榮景象的。
毛澤東熱情鼓勵別人寫新詩。他對陳毅說: “你還可以寫新詩”, “你會寫自由詩”。他對袁水拍說: “你的《搖頭》 (注:這是一首政治諷刺詩)寫得好(陳毅的六言詩也好),你應該多寫些。”50年代,有一次他約臧克家、袁水拍等人到中南海長談之后,親自送出勤政殿,揮手道別時,殷切地說:“把你們的作品送給我一份啊!”他總是動員、規勸、誘導詩人們不要把自己關在屋子里閉門造車,要到火熱的斗爭生活中去反映時代的脈搏。1957年,他給詩人袁水拍寫信說: “我感到你做編輯不如出外旅行。……出外跑幾個月回來,做幾個月編輯再出去。”他對每一個深入斗爭實際寫出來的詩作,總是給予熱情鼓勵。1947年,長期從事職工運動的吳創國,在參加土改時寫了一首詩寄給毛澤東:
農民痛苦要訴清,分配土地自己耕。
發展生產足衣食,消滅封建正氣興。
土地改革無私情,分配果實要公平。
大家都把地主斗,天下農民一家人。
擁護主席是真理,想念群眾定成功。
毛澤東回信說: “你對農民土地斗爭所表示的熱情非常之好,你的詩也寫得好,我就喜歡看這樣的詩。”
毛澤東以中國詩歌發展的歷史為例,預見到新詩的發展必然有一個艱苦的歷程。他說: “新詩的改革最難,至少需要五十年。找到一條大家認為可行的主要形式,確是難事。一種形式經過試驗、發展,直到定型,是長期的,有條件的。譬如律詩,從梁代沈約搞出四聲,后又從四聲化為平仄,經過初唐詩人們的試驗,到盛唐才定型。形式的定型,并不意味著內容受到束縛,詩人喪失個性。同樣的形式,千百年來,真是名詩代出,佳作如林。固定的形式并沒有妨礙詩歌藝術的發展。” (臧克家: 《毛澤東同志與詩》)
為了扶植新詩的發展,毛澤東從政治上和物質上都對新詩給予無微不至的關懷和支持。1957年《詩刊》創刊時,他不僅把自己的十八首詩詞送去發表,還寫信祝賀說: “《詩刊》出版,很好,祝它成長發展。”當他得知由于紙張困難, 《詩刊》只能印行1萬份,發行面受到限制時,親自批準增加紙張供應,擴大印行5萬份。毛澤東是充分估計到詩歌在人民群眾中的影響和作用的。 “十年動亂”時, 《詩刊》被迫停刊,又是在毛澤東親自批準下于1976年1月得以復刊。1975年,在黨中央關于調整黨的文藝政策的指示中,也特別提到了詩。他還建議編一本《新詩韻》,專為學習寫新詩用韻較廣的人使用,便于提高。
毛澤東就是這樣提倡發展并支持著新詩,寄很大希望于新詩。
上一篇:毛澤東評詩“百丈之臺,其始則一石耳”
下一篇:毛澤東評古典詩詞“蓋文學為百學之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