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結:《賊退 示官吏》并序
【原序】
癸卯歲,西原賊入道州,焚燒殺掠,幾盡而去。明年,賊又攻永破邵,不犯此州邊鄙而退。豈力能制敵歟?蓋蒙其傷憐而已,諸使何為忍苦征斂?故作詩一篇以示官吏。
【原序的今譯】
唐代宗廣德元年(763),西原蠻起兵攻入道州,燒殺搶掠,幾乎搶光才離開。第二年,盜賊又攻破永州和邵州,不再侵犯道州邊境,就退走了。難道是因為道州有力量制服敵人嗎?不過是蒙受了敵人的哀憐罷了。催繳賦稅的官吏,為什么還這樣忍心苦苦搜括呢?因此作詩一篇,以告官吏。
【原詩】 【今譯】
昔年逢太平,早年幸逢著太平盛世,
山林二十年。在山林里隱居二十年。
泉源在庭戶,清泉水流經我家庭院,
洞壑當門前。山澗洞谷對著家門前。
井稅有常期,征收賦稅有固定時間,
日晏猶得眠。太陽升高還可以安眠。
忽然遭世變,忽然發生了安史之亂,
數歲親戎旃。好幾年隨軍南征北戰。
今來典斯郡,如今來管理這個郡縣,
山夷又紛然。又遇到山寇騷擾侵犯。
城小賊不屠,城市小 山寇無意洗劫,
人貧傷可憐。百姓窮苦 山寇也哀憐。
是以陷鄰境,因此鄰縣全都被攻破,
此州獨見全。唯有這個州獨得安全。
使臣將王命,受君命 催賦稅的使臣,
豈不如賊焉。難道還不如山寇慈善?
今彼征斂者,如今那些橫征暴斂者,
迫之如火煎。逼迫百姓像烈火熬煎。
誰能絕人命,誰能夠忍心斷絕人命,
以作時世賢。換取朝廷美名的“時賢”。
思欲委符節,我真想辭官丟棄符節,
引竿自刺船。拿起篙竿自己去撐船。
將家就魚麥,帶領全家回魚麥之鄉,
歸老江湖邊。告老歸隱住在江湖邊。
【作者介紹】
元結(719—772),字次山,唐汝州魯山(今河南省魯山縣)人。天寶十二年(753)中進士。安史之亂后期,他被任命為山南東道節度參謀,曾招募義軍,抗擊史思明南侵。唐代宗時,任道州(今湖南道縣)刺史等職。
元結在文學創作上,反對浮艷文風,主張發揮文學“救世勸俗”的社會作用。他有一部分詩,諷喻時政,對人民疾苦深表同情。杜甫曾高度贊揚他的《舂陵行》和《賊退示官吏》,說:“道州憂黎庶,詞氣浩縱橫。兩章對秋月,一字偕華星。”其詩在思想內容上,確有價值。但由于過分否定辭采聲律,他的多數作品,常常顯得樸質無華,不夠形象生動。他還曾編選與自己傾向相同的同時代七個詩人的二十四首詩,為《篋中集》,并在這個選集的序言中,提出了自己的文學主張,對后來白居易的詩論,有明顯的影響。著有《元次山集》。
【注解】
癸卯歲:唐代宗廣德元年(763)。 西原賊:指當時少數民族“西
原蠻”。其時少數民族起義,多為反對壓迫。 永:指永州,今湖南零陵縣。邵:邵州,今湖南邵陽市。 此州:指道州,今湖南道縣, 蒙其傷憐:承蒙其憐憫。 諸使:指當時征收財賦各種官吏。 忍苦征斂:殘忍地搜刮。 山林句:指作者隱居時。 井稅:賦稅。古代曾有過“井田制”賦役法,故后世習稱賦稅為井稅。此指唐時按戶口征收的租、庸、調。 晏;晚。 遭世變:指安史之甜的事變。 戎旃(讀氈):軍帳。 親戎旃:謂參與軍事活動。 典斯郡:管理此州。元結在廣德二年五月任道州刺史。 山夷:指“西原蠻”。 見全:得保全。 使臣:指朝廷派來的催征官員。 將:奉。 迫之句:催迫貧民交納賦稅有如火煎。 誰能二句:謂誰能用滅絕人命的方法,來換取賢能官吏的稱號呢? 委符節:棄官。委,棄。符節:古代官、將受任的憑證,以玉、金屬、竹等做成,刻字而中分之,各取一半,有事則相合以為信。 刺船:撐船。 將家二句:將,攜。二句意謂帶領全家,到有魚有麥地方,去隱居終老。
【簡析】
此詩是元結任道州刺史時所作。前一年,“西原蠻”曾攻掠道州城,元結就任當年,“西原蠻”又進犯,但不再犯道州,元結認為這是“西原蠻”對道州城民的哀憐,故借此事,寫詩示屬下官吏。他用 “盜賊”,和官吏對比,認為官不如“賊”,比“賊”更兇狠。賊尚能哀憐人民疾苦,而橫征暴斂的官吏,卻根本不顧民眾死活,像“火煎”一樣壓榨人民。他憤慨的表示,如果號稱賢能官吏,卻使治所內 民不聊生,那么,自己寧可棄官而去!他能發出這樣的議論,對官吏能夠這樣猛烈地痛斥,實在是有正義、有勇氣的高尚行為。這種同情人民疾苦、反對橫征暴斂的思想感情,是難能可貴的。
上一篇:杜牧:《題宣州開元寺水閣》簡析
下一篇:岑參:《與高適、薛據,登慈恩寺浮圖》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