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辭
[定義] 因類義或反義語詞的并列而呈現出表達的顧此失彼情狀的一種修辭方式。它是古人一種特殊的措辭方法。
“病辭”為宋人陳骙《文則》所用術語,清人俞樾稱之為“疏略”(《古書疑義舉例》二)。《文則》概括其特征為:“病辭者,讀其辭則病,究其意則安。”亦即“病辭”不“病”。
病辭的語形因類義或反義語詞的并列,而呈現表達的顧此失彼,不過對之作偏義解讀,則語意暢達,因此,病辭的本質實為偏義復詞的運用。有著協調音節、加強語勢的功效。
[例釋] 按其方式,病辭可分為兩類:
(1)通別式。專指轉為通指。
例1:“猩猩能言,不離禽獸。”(《禮記·曲禮》)
語形上“禽”與“猩猩”欠照應,但對“禽”若作通稱理解——鳥獸的總稱,則于意妥帖。孔穎達《禮記正義》:“《爾雅》云:‘二足而羽謂之禽,四足而毛謂之獸。’今鸚鵡是羽曰禽,四足而毛正可是獸,今并云‘禽獸’者,凡語有通別,別而言之,羽則曰禽,毛則曰獸……通而為說……而‘猩猩’通曰禽也。”三國時華佗曾創“五禽戲”(模仿虎、鹿、熊、猿、鳥五種鳥、獸動作的一種體操),此處“禽”就是鳥獸的總稱。
(2)連及式。連類而及,偏指一端。
例2:“一朝贏縮,人情萬端。”(《三國志·吳志·諸葛恪傳》)
“縮”與下文“人情萬端”可照應,而“贏”則不然。“贏縮”,實際只有“縮”意,因“縮”及“贏”,連類而及,轉病而安。參見“連及”條。
上一篇:漢語修辭手法系列「什么是別解」
下一篇:漢語修辭手法系列「什么是博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