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陽古柳趙家莊,負鼓盲翁正作場。
死后是非誰管得,滿村聽說蔡中郎。
---陸 游
斜陽古柳,數(shù)家茅屋,江樹帶煙,青山沉霧。有失意騷人,朝天無路,屏居鄉(xiāng)里,隨意漫步。當此時,但覺湖山秀色,盡染襟袖;人世紛擾,暫離心頭;且盡農(nóng)家之樂,不以是非縈心。放翁暮年所作《小舟游近村》詩四首,對此情景作了真切的表現(xiàn)。
這組詩作于宋寧宗慶元元年(1195),時放翁年逾七旬,隱居山陰已達六年。這里所錄的是其中比較別致的一篇。詩人用速寫手法,描繪了盲人說書這樣一件事,雖著墨不多,然涵詠有致,其佳處全在神韻不匱,詞意深遠。
“神韻”一語,出自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清王士禛力主神韻之說,使之成為談藝者的一面大旗。王氏之神韻,乃清遠之謂,具體一些說,即王、孟等人筆下的山水清音,但神韻實非清遠的同義詞,神韻詩也決不止于山水清音,即使是紀事、寫懷、登覽、詠史,也都有不少神會韻遠之作。
神即詩之精神,韻即言外遠致。惟其神至,故更覺韻遠。因為重神,故詩人不作瑣屑的描寫;因為重韻,故詩意決不停留在字面之上。如這首詩本記聽盲翁說唱之事,但詩中對此卻只用一句輕輕帶過,對于盲翁的形狀、說唱的場面,只字未提,便以一聲感嘆,結(jié)束全篇。而就在這聲感嘆之中,流露了詩人的情意,詩之精神頓出。因為詩中有神,故不可拘泥于字句,須將死句看活,以探求其意;因為詩中有韻,又不可不深入字句之中,諷詠涵濡,玩味其意。盲翁說唱,不過是詩人一時所見,借題發(fā)揮,其作詩之意原不在此。至于蔡邕故事,只是民間傳說,其是其非,無關(guān)緊要,詩人也無意為之正名;即使正名,也正不了。但就在這聲感嘆之中,詩人晚年無可奈何、聊以自解之情,已盡在不語之中。因為不語,故又留下余地,讓讀者去尋索,去回味。此即謂之有神,此即謂之有韻,這樣的詩,就是神韻不匱之詩。
上一篇:楊萬里《夏夜追涼》古詩鑒賞
下一篇:王禹偁《畬田詞五首(其四)》古詩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