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王正志 【本書體例】
【原文】:
交交黃鳥(1),止于棘。誰從穆公?子車奄息(2)。維此奄息,百夫之特(3)。臨其穴(4),惴惴其傈。彼蒼者天!殲我良人!如可贖兮,人百其身。
交交黃鳥,止于桑。誰從穆公?子車仲行。維此仲行,百夫之防(5)。臨其穴,惴惴其傈。彼蒼者天!殲我良人!如可贖兮,人百其身。
交交黃鳥,止于楚。誰從穆公?子車鍼虎。維此鍼虎,百夫之御(6)。臨其穴,惴惴其傈。彼蒼者天!殲我良人!如可贖兮,人百其身。
【鑒賞】:
這是一首對殉葬者的挽歌,哀挽秦國大夫子車氏的三位子弟被活活殉葬,控訴秦穆公以良臣從死的暴虐行為。《左傳·文公六年》記載:秦穆公任好死時,遺命讓子車氏的三子奄息、仲行、鍼虎從死殉葬,三子皆是秦之良才。國人哀之,為之賦《黃鳥》。《史記·秦本紀》記載:穆公卒時,從死者一百七十七人,三良在從死者之中。依據史實,此詩當作于公元前六二二年,作者可能是個貴族。史傳作者在評論這次以人殉葬的事件時,都批評秦穆公“縱無法以遺后嗣,而又收其良以死,”說他不該開此惡例,收奪百姓的善才去從死殉葬,反對這可能危及國家法度及邦本的殘暴行為。本詩的基本思想傾向,不出這些評論的范圍,但是詩中真實描寫了三良從死時恐懼顫傈的景象,和秦人對三良深深的哀悼之情,以及秦人的哀聲呼喚,使我們可以認識封建殉葬制度的罪惡行為,激起我們對封建奴隸主階級的強烈憤怒。
詩分三章,分別哀輓奄息、仲行、鍼虎。第一章哀奄息的從死。詩人以興歌開始,“交交黃鳥,止于棘。”按傳統講法,這句寫往來交飛的黃鳥,止息在棘樹上面,顯得自由歡樂,今三良從死,不得壽終,因而詩人見黃鳥交飛止息的自由自在,聯想到三良殉葬穆公的不幸,寄托對死者哀惜之情。這個講法曲折而長于情思,我們不妨作如此理解。“誰從穆公,子車奄息”,詩人以詰問表示焦急與耽心,這次殉葬的竟然是良臣奄息,震驚哀痛之情,在確指之后得到了充分表達。“維此奄息,百夫之特”,寫奄息殉葬讓人震驚哀痛的原因。夫指成年的男子。百夫,一百個男子漢。百夫之特,一百個男子漢也比不上。這句夸寫奄息杰出于人眾的德能,今天竟然去中道從死,能不讓人十分哀痛嗎?詩人悲憤的呼喊,扼手頓足之狀,寫得如聞如見。“臨其穴,惴惴而傈,”寫三良臨視墓穴時恐懼戰傈的情況,是如此讓人怵目驚心。看到良臣殉葬時慘不忍睹的情景,詩人不由得喊出:“彼蒼者天,殲我良人”的哀怨呼叫,表示對穆公棄殺善良的譴責。蒼蒼在上之天,不會阻止這人間的無端慘劇,人們愛惜良臣,希望他們不死,只好說如果可由他人替死,一人寧可死一百次也在所不惜。“如可贖兮,人百其身”,突出表現了秦人對良臣殉死的哀痛程度。
此詩采用了《詩經》重章疊奏的一般形式,每章各挽一人,區分自然卻又重點突出。后兩章個別字眼作了變動,字義沒有過大的分別,但三章疊吟,相互發明,一唱三哀之中,哀痛層層加深,極富感染力。
這首詩刺秦穆公用良臣殉葬,穆公作為的殘暴,悚動春秋而且震驚后世,古人借君子之口,評述穆公有功于秦國,卻不能成為春秋時諸侯盟主,就是因為他“死而棄民”,一次殺殉竟一百七十余人。清代方玉潤解說《詩經》,在《黃鳥》詩后,也深述感嘆:“封建固良法,封建亦虐政”,對封建國君的專制一方,生殺予奪惟心所欲,抨擊不已。今天我們閱讀此詩,將會有怎樣的感慨與認識呢?
上一篇:《麥秀歌》原文與鑒賞
下一篇:《黃鳥》原文與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