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風滿天地,貧家獨無春。
負薪花下過,燕語似譏人。
---羅與之
《商歌》是一個古老的詩歌題式。春秋時的寧戚就曾唱過兩首自鳴不平的《商歌》。“商”是我國古代五音中象征蕭瑟秋天的,所以“商歌”屬秋。可是羅與之的《商歌》,講的卻是春天里的事。
《禮記·月令》云:“孟春之月,東風解凍。”東風乃是春天的象征。《商歌》用“東風滿天地”開頭,說明春色充盈于天地之間。春風送暖,萬物復蘇,這是一個多么令人陶醉的季節。可是詩人緊接著筆鋒一轉,寫道:“貧家獨無春。”這個“獨”字用得很有力。本來春天是造化對人類的厚賜,它應該屬于所有的人,可是在詩人所生活的現實環境中,那些貧苦人卻“獨無春”。一個“獨”字,把貧苦人排斥于春天之外。是因為春風對窮人特別吝嗇嗎?請聽詩人的回答:“負薪花下過,燕語似譏人。”原來大自然給予每個人的機會都是均等的,只是因為貧富的不同,那些為了生計而苦苦勞作的人才不能享受到春天的溫暖。為了謀生,貧苦人不得不整天背負沉重的柴薪,去換取“身上衣裳口中食”(白居易《賣炭翁》)。雖然從鮮艷芬芳的花叢下經過,他們也不可能有欣賞一番的閑情逸致。這種情景和富人的踏青賞花形成鮮明對照。連那些在花間呢喃私語的燕子,也好像是在譏笑這些不懂得珍惜春光的人。這是多么辛酸的場面!
這首詩語言樸素明快,多用烘托對比的手法。一方面渲染春天無處不在,一方面又用“獨無春”來表示春并不屬于所有的人;寫“貧家”無春,言外之意是唯有富室有春;寫“負薪”,同時又寫“花下”。這就使對比鮮明,動人心魄。此外,作者巧妙運用傳統詩題作反面文章,詩言春,而題卻言秋。這就使人聯想到晉代成公綏《嘯賦》中的一句話:“動商則秋霖春降。”作者的用意很明白,春,對窮苦人家來說,無異于秋天的蕭瑟凄涼。
像《商歌》這樣寫“春非我春”(《漢郊祀歌·日出入》),“愁思看春不當春”(杜審言《春日京中有懷》),“萬物皆及時,獨余不覺春”(孟郊《長安羈旅行》)的詩,在羅與之以前并不少見,但這首《商歌》著力表現貧富勞逸的不均,就使詩的主題從個人感情的樊籬中跳出來,具有更深刻的社會意義。同時詩中所表現的對下層勞動人民的同情,也屬難能可貴。
上一篇:劉 翰《石頭城》古詩鑒賞
下一篇:真山民《山亭避暑》古詩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