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牛》
耕犁千畝實千箱, 力盡筋疲誰復(fù)傷?
但得眾生皆得飽, 不辭羸病臥殘陽。
---李 綱
“耕犁千畝實千箱”,寫牛為主人耕田千畝,糧谷滿倉。發(fā)端就點出牛終生辛勞,碩果累累,緊扣詩題。句中雖無“病”字,卻字字含“病”意: 畝復(fù)畝,年復(fù)年,必然氣力衰竭,病由此生,千箱亦因此而實。兩個“千”字,極力夸張,互相對照,顯出了牛的辛勞,也突出了牛的功績。
“力盡筋疲誰復(fù)傷”,承首句“耕犁千畝”。筋力已盡,誰復(fù)哀憐?點出了人們對這種結(jié)果的態(tài)度,是同情、哀憐,還是漠視、遺棄?這是詩人直接向人們提出的抱怨性的責(zé)問,具有強烈的感情色彩。言外之意是: 并沒有人對它同情、哀憐。
“但得眾生皆得飽”,以牛的口氣作答,把牛人格化;語氣由上句的悲怨轉(zhuǎn)為樂觀、高曠,由牛轉(zhuǎn)向大眾百姓,突破了傳統(tǒng)的自嘆自憐。連用兩“得”字,使語氣更為強烈。這牛是詩人的化身,這句話與詩圣杜甫“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茅屋為秋風(fēng)所破歌》)的憂國憂民精神極為相似。其實兩者并非偶然巧合。詩人罷相后所作詩的自序中極力贊美杜甫,他說:“獨杜子美得詩人比興之旨”、“其辭章慨然有志士仁人之大節(jié)”(《梁谿全集·詩十三》自序);“平生忠義心,多向詩中剖。愛國與愛君,論說不離口。”(《梁谿全集·詩十五·五哀詩》)可見詩人對杜甫是多么傾心,他的憂國憂民精神顯然受到杜甫的影響。
結(jié)句是牛繼續(xù)作答。“羸病臥殘陽”,把牛置于夕陽西下氣息奄奄的特定環(huán)境中,更襯托出病牛的悲慘結(jié)局。然而,著上“不辭”二字,語氣突然一轉(zhuǎn),變悲涼為慷慨,使詩的格調(diào)驟然昂揚。這和北宋詩人孔平仲的“老牛粗了耕耘債,嚙草坡頭臥夕陽”(《禾熟》)相比,意境似更勝一籌。原因就在于此詩的病牛“不辭羸病臥殘陽”,為的是“眾生皆得飽”,氣概非凡。而孔詩中老牛的“臥夕陽”,僅是因為“粗了耕耘債”,是釋重負(fù)后的自我安慰。魏慶之所說“詩以意義為主,文詞次之;意深義高,雖文詞平易,自是奇作”(《詩人玉屑·命意》),正可用于這首《病牛》詩。
此詩是李綱貶謫武昌(1128)后所作。他官至宰相,“負(fù)天下之望,以一身用舍為社稷生民安危”;“忠誠義氣,凜然動乎遠(yuǎn)邇”(《宋史·李綱列傳》下);“概然以修政事,攘夷狄為己任”(《梁谿全集·朱熹序》)。然而,由于反對媾和,力主抗金,并親自率兵收復(fù)失地,終為投降派讒臣所排擠,為相七十天即“謫居武昌”,次年又“移澧浦”,自稱所歷皆“騷人放逐之鄉(xiāng)”(均見《梁溪全集·詩十三》自序),內(nèi)心極為郁抑不平。為此,作《病牛》以自慰。此詩運用比興和擬人手法,形象生動,感人肺腑,抒發(fā)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襟抱;語言通俗、凝練,意境高遠(yuǎn)。與其說這是一首詠物詩,不如說是一首言志詩。
上一篇:呂本中《兵亂后雜詩五首》鑒賞
下一篇:黃庭堅《病起荊江亭即事十首》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