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算子·缺月掛疏桐》譯文|注釋|大意|賞析
缺月掛疏桐,漏斷①人初靜。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②。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注釋】
有人說這是一首托物寓懷,表達詞人孤高自許、蔑視流俗的心境的作品;也有人認為這是一首因不堪心中復雜情愫折磨而寫的詞,北宋蘇軾作。
①漏斷:指深夜。
②?。豪斫狻?/p>
【大意】
殘月高掛在稀疏的梧桐上,滴漏聲斷了,人群開始安靜。誰能見幽居人獨自往來徘徊?唯有那縹緲高飛的孤雁的身影。
它突然驚起又回首匆匆,心里有恨卻無人能懂。它揀遍了寒冷的樹枝不肯棲息,卻躲到寂寞的沙洲甘愿受苦。
【賞析】
文人總是風流倜儻,這是他們的特質(zhì)使然,無關(guān)乎天性。多情的才子總是在創(chuàng)作出激情四溢的作品的同時,逗起無數(shù)少女思春的情懷。有些人任由這種特質(zhì)流露,造就了這世間無數(shù)的悲歡離合;有些人顧慮頗多,壓抑住了多情、風流,也給后人留下了不少傷心的故事。
她是惠州溫都監(jiān)的掌上明珠,從小便才情出眾,年方二八,更是出落得亭亭玉立,美貌不可復加。上門提親的人絡(luò)繹不絕,仿佛踏斷門檻也不罷休,但她都拒絕了。
男大當婚,女大當嫁,她并非不懂。讀書明理的她也深知父親背過身時深鎖的眉頭里掩藏的憂慮,然而,她卻不愿違背自己的本心。十六歲的少女,情竇已開,本應是與少年談情說愛的好年紀,奈何造化弄人,惠州來了一個本不該來、也不愿來、卻不得不來的人。
他是天之驕子,是文壇領(lǐng)袖,是才情無兩的文豪,現(xiàn)在卻是被貶惠州的“罪臣”。既然被貶無法改變,他也不是想不開的人,就在這山高皇帝遠的地方多看看書、多寫點文章好了。
她從識字時起就知道了他的大名,仰慕自是無法避免,心中長存的遺憾是自己身處天涯海角,今生恐怕無緣相見,唯有在夢中用他的詩、他的詞、他的文勾勒出他的面貌。如今,他來了,這是上天給的機會,她不愿錯過。
于是,每個明月高起、四下無聲的深夜,他都在那座窮廬內(nèi)秉燭夜讀,她則在窗外聽。他聽見聲響,推開窗戶。她敏捷地跑開,他一無所獲。
又是一個深夜,與以往相同,滴漏聲已斷,月亮彎彎,掛在梧桐樹梢上。這個夜晚又注定與以往不同,他坐在窗邊,沒有掌燈,自然也就沒有讀書。她像往常一樣如期而至,也發(fā)現(xiàn)了不一樣。突然的改變讓她不知所措,正徘徊間,窗被推開了,她落荒而逃。他看到一個窈窕的身影獨自朝遠處跑去,在黑暗中,像一只大雁,孤獨、飄渺。然后,她停住了,回頭,消失在了黑暗中。兩泓泉水把月輝送進黑洞洞的窗戶。
次日,他多方打聽,她也托人釋放消息。于是,相見,相識,相知,一切水到渠成,是她天真的一廂情愿,是他畏首畏尾的不敢爭取。這一年,她十六,他五十五。
她以為,年齡不是問題,七十歲納妾的也大有人在,何況現(xiàn)在是兩情相悅!
他沒有表態(tài)。幾日后,他來提親了,卻不是為自己,而是為身后一位眉清目秀的王姓少年。親沒提成,兩人已勢同水火。
后來,他走了,身為朝廷命官,被支來支去本就平常,更何況朝廷中他的對頭也不在少數(shù),他不愿意在風燭之際再讓一個妙齡少女跟著自己受苦。于是,他放心地離開了惠州,自以為身后留下的是一個美好的結(jié)局。
然而經(jīng)年之后當他有機會確認自己的判斷的時候,當時的希望已經(jīng)成了無法改變的事實——她死了,在他離開之后。他去看了她的墳包,那一抔新土下埋著的是一個癡情的靈魂。一陣風吹來,有點涼。他想起了離開的那天,回頭一望,看到幾滴晶瑩的淚花義無反顧地在她腳下摔得粉身碎骨,碎成粉末,卻消不去其中的遺憾。
有一只孤單的大雁飛過,一直在天際翱翔。聽說孤單的大雁從不肯隨意落腳,它一直在尋找,一直在等待。大雁飛走了,它像是找到了屬于自己的寂寞的沙洲。一聲雁鳴從天邊傳來,雁陣驚寒,在瑟瑟發(fā)抖中,他再回首,那新墳也如那沙洲一般寂寞,里面的那一縷香魂,會否也因這聲雁鳴而感到心寒?
【拓展】
前文解析只是其中的一種說法,學界多數(shù)認為此詞是作者貶居黃州時所作,描繪了荒涼冷落的環(huán)境,刻畫了孤雁夜飛的形象,暗喻了詞人政治失意的孤寂之情,反映出作者不同流俗、清高自守的品格。唐代張九齡曾作《感遇》,同樣以孤鴻自況。全詩如下:
孤鴻海上來,池潢不敢顧。
側(cè)見雙翠鳥,巢在三珠樹。
矯矯珍木巔,得無金丸懼?
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惡。
今我游冥冥,弋者何所慕!
上一篇:《卜算子·我住長江頭》譯文|注釋|大意|賞析
下一篇:《卜算子·送鮑浩然之浙東》譯文|注釋|大意|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