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棄疾《西江月·遣興①》
醉里且貪歡笑,要愁那得功夫。近來始覺古人書,信著全無是處②。
昨夜松邊醉倒,問松我醉何如③。只疑松動要來扶,以手推松曰去④。
注釋
①遣興:抒寫一時的情志。
②“近來”二句:近來我才認識到,對古人的盲目相信是全然不對的。作者自認為他是按照古人的遺訓去建功立業、匡時濟世的,結果反而受到當朝者的排擠和打擊,故而發出這種憤激之詞。
③我醉何如:我醉得怎么樣?
④“只疑”二句:以上兩句生動地表現了酒醉后的情態和心理,同時,也巧妙地刻畫了作者的倔強性格。
賞析
《西江月》詞牌的一般寫法,都是頭兩個六言句對仗出現,蘇軾兩首和辛棄疾這首都如此。“醉里且貪歡笑,要愁那得功夫。”盡管有實詞有虛詞,但對得很工整。這兩句寫喝酒,其實也就是借酒澆愁的意思,但作者表達得很特別。且喝酒吧,喝醉了就高興了,就沒有閑工夫去發愁了。言外之意是說,其實并非沒有愁,只是愁太多了,且無可解愁,只能喝酒買醉,便可不去想那愁而已。這兩句也定下了整首詞的基調:表面是遣興,實則卻是以詼諧迂曲之筆發泄心中的憤懣。
接下來兩句跳為另一個意思:“近來始覺古人書,信著全無是處。”從喝酒突然改為寫讀書。這回不再像上兩句那樣把“借酒澆愁”的意思表達得那么迂曲,而是直接決絕的否定:讀書無用。辛棄疾雖是起義軍出身,卻也是出身于孔孟之鄉的儒家信徒。他對“古人書”的否定,就與杜甫的“儒冠多誤身”一個意思,往往是與政治理想的不能實現有關。而這一層含義也正是貫穿作者寫喝酒和讀書這兩件看似無關之事的內里的脈絡。
下片再次跳躍,從直接抒情改為表現一個充滿戲劇性的場景。“昨夜松邊醉倒,問松我醉何如。”這兩句寫作者的醉態很生動,醉倒松邊不奇怪,奇怪的是他居然還跟松說起話來。真的是醉得糊涂了嗎?那么接下來該如何表現呢?是像“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那樣,松不理他,只能徒自煩惱?還是像“解鞍欹枕綠楊橋”那樣,拋開一切,醉眠于松邊?那樣就不是辛棄疾了。
“只疑松動要來扶,以手推松曰去。”結尾實在是想落天外、出人意表。這使“問松我醉何如”絕不是醉漢的醉語,而在對話和動作中將作者醉憨的表象下性格的倔強,表現得活靈活現。盡管詞在宋代主要是一種獨唱抒情歌曲,但并不妨礙有些詞人引入戲劇性的表現方式,從而能夠新穎生動地表情達意。辛棄疾的這首《西江月》就是一個成功的例子。另外,“以手推松曰去”是一種散文化的句法。《孟子》中有“‘燕可伐歟?’曰:‘可’”;《漢書·二疏傳》有疏廣“以手推常曰:‘去’!”。用散文句法入詞,用經史典故入詞,這都是辛棄疾所謂“以文為詞”的創變的特色。
上一篇:描寫農村詞《清平樂·村居》詞意賞析,表達農村恬淡風光、生活情感解讀
下一篇:《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賞析、寫作背景、作者思想情感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