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中游天笙靈感現音院
蠶欲老,麥半黃,前山后山雨浪浪[1]。
農夫輟耒(lěi)[2]女廢筐,白衣仙人在高堂。
【注釋】
[1]浪浪:形容雨聲。
[2]耒(lěi):古代一種農具。
【譯文】
蠶要吐絲——須采桑,麥子半黃——盼陽光,太陽在哪?何處采桑?山前山后大雨嘩嘩響。農夫不能把耒下田,婦女眼巴巴閑了籮筐。你救苦救難的觀音菩薩,卻無憂無慮高高在上。
【解析】
這首詩約寫于宋元祐年間,是蘇東坡出任杭州知府,數次游覽天竺三寺留下的詩篇之一。杭州靈感觀音院,五代時所建。宋仁宗時,因禱雨有應,賜名“靈感觀音院”,祀觀音菩薩。全詩描寫的是:農家的采桑、田務皆需天氣晴和才能做好,然而老天無情,雨聲浪浪,農夫桑女滿懷焦灼,觀音菩薩卻高高在上,漠不關心!表面上是責備神像土偶的無知,實際上是諷刺“為民父母”的地方官吏的不恤民情。蘇軾是個關心百姓疾苦、敢于說話的人,他后來因詩而獲罪下獄(即“烏臺詩案”),幾乎送了性命,正是起因于他的這種仁民愛物、敢于直言的性格。
上一篇:蘇軾《贈別》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下一篇:蘇軾《雨晴后步至四望亭下魚池上,遂自乾明寺前東岡上歸(二首)》原文、注釋、譯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