悼仲宣銘(嗚呼)
【原文】
嗚呼!庭蘭伊何[1]?方春而零;掌珠[2]伊何?在玩而傾[3]。珠沉媚澤[4],蘭隕芳馨[5]。人猶沮恨,我若為情。蕭蕭極野[6],寂寂重扃[7]。與子長訣[8],揮涕[9]吞聲。噫嘻[10]哀哉!
【題解】
本文收于徐鉉文集中,附于徐鉉《岐王墓志銘》后。原墓志銘文有二,此為其二:“又銘一首,至尊所作。上省‘庭蘭’‘掌珠’之句,謂得比興之實,遂廣其意,發為斯文。親迂宸翰,批于紙尾,足以厚君親之義,行慈孝之風。是用勒石,永光泉戶。謹記。”據此,則此銘為李煜所作。銘文中的岐王為李煜次子,名仲宣,卒年僅四歲。
【注釋】
[1]伊何:如何,怎樣。阮籍《詠懷詩》之三:“我心伊何,其芳若蘭。”
[2]掌珠:即掌上明珠,亦作“掌中珠”“掌上珠”。比喻極受疼愛的人,后多指極受父母鐘愛的兒女。
[3]玩:把玩。傾:死,喪。唐代韋璞玉《京兆功曹韋希損墓志》:“開元七年八月九日,傾于新昌里第之中堂。”
[4]珠沉媚澤:意謂珍珠消亡。沉,隱伏,隱沒。揚雄《太玄·玄圖》:“陰陽沉交,四時潛伏。”范望注:“沉,猶隱也。”媚澤,美麗的光澤。
[5]隕(yǔn):失去,喪失。芳馨:芳香。
[6]極野:遍野。孟浩然《示孟郊》詩:“蔓草蔽極野,蘭芝結孤根。”
[7]重扃:這里指墳墓的重重門戶。
[8]長訣:永別。《孔子家語·顏回》:“父死家貧,賣子以葬,與之長決。”
[9]揮涕:揮灑涕淚。《孔子家語·曲禮子夏問》:“二三婦人之欲供先祀者,謂無瘠色,無揮涕,無拊膺,無哀容。”王肅注:“揮涕,不哭。流涕以手揮之。”
[10]噫嘻:嘆詞,表示慨嘆。
【譯文】
嗚呼!庭蘭又如何,還不是春盡的時候就凋零了;明珠又如何,還不是在把玩之際失去了光芒。心愛的珍珠失去了美麗的光澤、心愛的庭蘭沒有了芳香,誰會不沮喪痛苦呢?而我,失去的是具有庭蘭、掌珠雙重屬性的寶物,我又當如何?冬日白楊蕭蕭的原野,冰冷空曠、門戶重重的墳墓,最終讓我與愛子離別,傷心過度,不禁泣不成聲!哀哉!
【賞析】
李煜這篇銘文,運用比興手法,簡短精致,感情真摯,算得上一篇佳作。
全篇分三層意思。第一層:“嗚呼!庭蘭伊何?方春而零;掌珠伊何?在玩而傾。”用庭蘭、掌珠來比喻自己的愛子,以庭蘭在春天凋零、掌上明珠在把玩之際失去光芒來比喻愛子的離去,并接連用了兩個問句來宣泄乍失愛子之時的摧心悲痛和難以置信。
第二層:“珠沉媚澤,蘭隕芳馨。人猶沮恨,我若為情。”將珠沉、蘭隕兩種損失向自己痛失愛子的情形自然過渡。心愛的珍珠失去了美麗的光澤,心愛的庭蘭失去了芳香,任誰都會沮喪痛苦,而我,失去的是具有庭蘭、掌珠雙重屬性的寶物,我又當如何?披發問天,正是一個悲痛的父親形象。
最后一層:“蕭蕭極野,寂寂重扃。與子長訣,揮涕吞聲。噫嘻哀哉!”書寫埋葬仲宣的情景。冬日白楊蕭蕭的原野,冰冷空曠、門戶重重的墳墓,最終淹沒了聰穎可愛的仲宣幼弱的身軀,徐鉉《岐王墓志銘》載仲宣“甲子歲冬十月二日薨于閣內,年四歲。主上(李煜)痛幼敏之異,極天慈之懷,詔輟朝七日,冊贈司徒,追封岐王”,“既而感上圣之忘情,遵先王之從儉。節哀簡禮,以厚古風。即以其月十有八日,備鹵簿鼓吹,葬于江寧府某縣某里之原”。李煜泣不成聲,揮淚而別,描寫完畢自我形象之后,最后以一句哀痛欲絕的慨嘆結束:“噫嘻哀哉!”
徐鉉在《岐王墓志銘》里栩栩如生地記載了這位早夭的小王子的日常表現:
“至于禁中娛侍,常在左右。或異宮一日,則思戀通宵。翌旦未明,必親至御幄。須奉顏色,然后即安。其孝也如此。
“始二歲,上親授以《孝經》雜言,雖未盡識其字,而每至發端止句之處,皆默記不忘。至于寢疾,近數千言矣。
“時聽奏樂,必振袂擊節,成中律度。工人試中變其曲,王輟止之曰:‘非前曲也。’雖周郎之顧,何以加焉。其慧也如此。”
懂事不驕,聰慧不凡,四歲已經認得幾千個字,幾項優點疊加,放在今天,也算得上小天才了,一旦逝去,不唯李煜,干載之下的讀者,又豈不助一掬淚?
上一篇:李煜《帝臺春(芳草碧色)》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下一篇:李煜《悼詩(永念難消釋)》原文,注釋,譯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