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陵詠
【原文】
漢家李將軍,三代將門子。結發有奇策①,少年成壯士。長驅塞上兒,深入單于壘。旌旗列相向,簫鼓悲何已。日暮沙漠陲②,戰聲煙塵里。將令驕虜滅③,豈獨名王侍④。既失大軍援,遂嬰穹廬恥⑤。少小蒙漢恩,何堪坐思此。深衷欲有報,投軀未能死⑥。引領望子卿⑦,非君誰相理?
【注釋】
①結發:束發。古代男子自成童開始束發,因以指初成年。
②陲:邊疆、靠近邊界的地方。
③驕虜:驕橫的胡虜。
④名王:指古代少數民族聲名顯赫的王。
⑤穹廬:古代游牧民族居住的氈帳。嬰:纏繞。
⑥投軀:舍身;獻身。
⑦引領:伸頸遠望。多用來形容期望殷切。子卿:蘇武,字子卿,天漢元年(前100年)奉命以中郎將持節出使匈奴,被扣留。匈奴貴族多次威脅利誘,欲使其投降;后將他遷到北海邊牧羊,揚言要公羊生子方可釋放他回國。蘇武歷盡艱辛,留居匈奴十九年持節不屈,至始元六年(前81年),方得以獲釋回漢。
【譯文】
漢朝的李將軍,三代都是將門虎子。剛剛成年就頗具兵法奇策,年紀輕輕已具壯士氣概。長驅直入追逐塞上的匈奴人,深入單于的壁壘中。旌旗面對面地陳列,響起悲壯的軍樂聲。太陽在沙漠的邊陲落下,煙塵里依然不斷傳出戰爭的喧囂。計劃一舉殲滅驕橫的胡虜,而不只是消滅匈奴王的侍從。然而(李陵)失去了大軍的援助,于是背負上了投降游牧民族的恥辱。從小就蒙受漢庭的恩德,怎能忍受坐下來思考這種屈辱?內心期待著自己能夠報效朝廷,沒能舍身就死。殷切期望子卿你啊,除了你誰還能理解我呢?
【賞析】
王維創作此詩時,年僅十九歲。這首詩是一首“復古”的作品,詩歌語言質樸流暢,不像六朝詩那樣語詞雕琢華美。在王維之前,陳子昂曾經提倡學習漢魏五言詩:“漢魏風骨,晉宋莫傳,然而文獻有可征者。仆嘗暇時觀齊梁間詩,彩麗競繁,而興寄都絕……”(《修竹篇序》),期望詩歌能夠傳達人的情懷寄托,而不僅僅追求詩歌語言的形式美。
李陵驍勇善戰,在浚稽山之戰中以五千兵力對抗匈奴八萬主力,斬殺匈奴萬余人,但孤軍奮戰沒有后援,李陵在與十余人突圍時被俘。李陵本打算假意投降匈奴再尋求機會逃回漢朝,但漢武帝誅殺了李陵全家。李陵的悲劇人生有著復雜的政治背景。當時太子的舅舅、大將軍衛青戰功赫赫,在軍中頗有威望。漢武帝可能出于政治平衡的考慮,一心扶持昌邑王的舅舅李廣利建立軍功,但李廣利無論是征大宛還是征匈奴,軍隊損失都很大,而且李廣利的軍官貪財、不愛護士兵。李陵的女兒是太子的姬妾。李陵參與的這次北征,主將正是李廣利,本來漢武帝只打算讓李陵運送糧草,而李陵自請出征。李陵被圍后,無人救援以致兵敗被俘。漢武帝雖然一開始很憤怒,但是后來醒悟到李陵兵敗是沒有援兵的緣故,于是派人接李陵回國。但前來匈奴接李陵回國的公孫敖不但沒有接回李陵,而且對武帝報告李陵幫匈奴練兵的謠言(當時李陵尚未真正投降匈奴,為匈奴人效力),導致李陵全家被殺。公孫敖多次隨衛青出征,結果都戰績平平,甚至因為損失慘重被判死罪,卻詐死逃亡。李陵空有一身將才,而每到人生拐點,總是遇人不淑。蘇武出使匈奴被困多年,堅持氣節沒有投降匈奴,傳聞李陵與蘇武有一定交情。像蘇武這樣的君子,應該能在一定程度上感受、理解李陵的無奈吧。
上一篇:王維《斤竹嶺》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下一篇:王維《柳浪》原文,注釋,譯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