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陸員外
郎署有伊人,居然古人風。
天子顧河北,詔書隸征東 ① 。
拜手辭上官,緩步出南宮。
九河平原外,七國薊門中。
陰風悲枯桑,古塞多飛蓬。
萬里不見虜,蕭條胡地空。
無為費中國,更欲邀奇功。
遲遲前相送,握手嗟異同。
行當封侯歸,肯訪南山翁。
【校】
①隸,顧元緯本、凌本俱作“除”。
【注】
郎署: 《后漢書·馬融傳》:“安帝親政,召還郎署。”
伊人: 《詩》“所謂伊人”鄭康成《箋》:“伊,當作‘ (翳) 〔繄〕’。 (翳) 〔繄〕,猶是也。”
河北: 《唐六典》:“河北道,古幽、冀二州之境,今懷、衛、相、洺、邢、趙、恒、定、易、幽、莫、瀛、深、冀、貝、魏、博、德、滄、棣、媯、澶、營、平、安、東,凡二十有五焉。東并于海南,迫于河西,距太行山北,通渝關、薊門。”
征東: 成按:開元、天寶間無征東事跡,當是“安東”之訛。劉昫《唐書》:“總章元年九月,司空李勣平高麗。高麗本五部,一百七十六城,戶六十九萬七千。其年十二月,分高麗地為九都督府,四十二州,一百縣,置安東都護府于平壤城以統之,用其酋渠為都督、刺史、縣令。上元三年二月,移安東府于遼東郡故城。儀鳳二年,又移置于新城。開元二年,移于平州。天寶二年,移于遼西故郡城。至德后廢。”
拜手: 《尚書·太甲篇》:“伊尹拜手稽首。”孔安國《傳》:“拜手,首至手也。孔穎達《正義》:‘《周禮·太祝》:辨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頓首,三曰空首。’鄭玄云:‘稽首,拜頭至地也。頓首,拜頭叩地也。空首,拜頭至手,所謂拜手也。’鄭惟解此三者拜之形容,所以為異也。此言‘拜手稽首’者,初為拜頭至手,乃復申頭以至于地,至手是為‘拜手’,至地乃為‘稽首’。然則凡為稽首者,皆先為拜手,乃后為稽首,故‘拜手稽首’連言之。”
上官: 《后漢書·任延傳》:“善事上官。”
南宮: 成按:唐人通呼尚書省為南宮,后人因禮部郎有南宮舍人之目。及杜工部《寄禮部賈侍郎》詩有“南宮故人” 之句,遂謂南宮專稱禮部,誤矣。白樂天詩“我為憲部入南宮”,是其除刑部時詩也。盧綸詩“南宮樹色曉森森”,是酬金部王郎中詩也。李嘉祐詩“多雨南宮夜,仙郎寓直時”,是和都官員外詩也。《因話錄》:“尚書省東南隅通衢有小橋,相承目為‘拗項橋’,言侍御史及殿中諸郎久次者至此,必拗項而望南宮。”參互考之,其義見矣。《韻府群玉》謂“漢建尚書百官府曰南宮”,考其說亦無所本。惟后漢時,陳忠為尚書令,前后所奏,悉條于南宮,閣上以為故事。鄭弘為尚書令,前后所陳,有補益王政者,皆著之南宮,以為故事。見《后漢書》。及《杜氏通典》謂尚書省為南宮,當本此。
九河: 《尚書》:“九河既道。”孔安國《傳》:“河水分為九道,在兗州界,平原以北是。孔穎達《正義》云:‘《釋水》載九河之名云:徒駭、太史、馬頰、覆釜、胡蘇、簡、絜、鉤盤、鬲津。’李廵曰:‘徒駭,禹疏九河,以徒眾起,故云徒駭。太史,禹大使徒眾通其水道,故曰太史。馬頰,河勢上廣下狹狀,如馬頰也。覆釜,水中多渚,往往而處,形如覆釜。胡蘇,其水下流,故曰胡蘇。胡,下也;蘇,流也。簡,大也,河水深而大也。絜,言河水多山石,治之苦絜。絜,苦也。鉤盤,言河水曲如鉤,屈折如盤也。鬲津,河水狹小,可鬲以為津也。’孫炎曰:‘徒駭,禹疏九河,用功雖廣,眾懼不成,故曰徒駭。胡蘇,水流多散胡蘇然。’其馀同李廵。郭璞云:‘徒駭,今在成平,東光縣今有胡蘇亭。’覆釜之名同李廵,馀名皆云其義未詳。計禹陳九河,云復其故道,則名應先有,不宜徒駭、太史因禹立名,此郭氏所以未詳也。或九河雖舊有名,至禹治水,更別立名,即《爾雅》所云是也。《漢書·溝洫志》:成帝時,河堤都尉許商上書曰:‘古記九河之名,有徒駭、胡蘇、鬲津,今見在成平、東光、鬲縣界中。自鬲津以北至徒駭,其間相去二百馀里。’是知九河所在,徒駭最北,鬲津最南。蓋徒駭是河之本道,東出分為八枝也。許商上言三河,下言三縣,則徒駭在成平,胡蘇在東光,鬲津在鬲縣,其馀不復知也。《爾雅》九河之次,從北而南。既知三河之處,則其馀六者,太史、馬頰、覆釜在東光之北,成平之南;簡、絜、鉤盤在東光之南,鬲縣之北也。其河填塞,時有故道。鄭玄云:‘周時齊桓公塞之,同為一河。今河間弓高以東,至平原鬲津,往往有其遺處。’”
七國: 《晉書·地理志》:“幽州統郡國七:范陽國,燕國,北平郡,上谷郡,廣寧郡,代郡,遼西郡。”
薊門: 《唐六典》注:“薊門在幽州北。”《一統志》:“古薊門關在薊州,唐置薊州,蓋取此。薊丘,在舊燕城西北隅,即古薊門也。舊有樓館,并廢,但門存二土阜,旁多林木,蓊郁蒼翠。”
蕭條: 《后漢書》:“蕭條萬里,野無遺寇。”
奇功: 《漢書》:“陽朔中,段會宗復為都護。會宗為人好大節,矜功名,與谷永相友善。谷永閔其老復遠出,予書戒曰:‘足下以柔遠之令德,復典都護之重職,甚休甚休!若子之材,可優游都城而取卿相,何必勒功昆山之仄,總領百蠻,懷柔殊俗?子之所長,愚無以喻。雖然,朋友以言贈行,敢不略意。方今漢德隆盛,遠人賓服,傅、鄭、甘、陳之功,沒齒不可復見,愿吾子因循舊貫,毋求奇功,終更亟還,亦足以復雁門之踦。萬里之外以身為本。愿詳思愚言。’”
遲遲: 毛萇《詩傳》:“遲遲,舒行貌。”
上一篇:王維《送錢少府還藍田》原文、注釋
下一篇:王維《送韋大夫東京留守》原文、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