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像《圍城》這樣的作品少有,在此之前少有,在此之后也很少出現。錢先生之所以能夠成為一代文學巨匠,除了天賦和才氣的原因之外,更重要的一點還在于他的博聞強記。不管是諸子百家、文藝小說,還是哲學理論、國文西文,全部都在他的閱讀之列,古雅如《古文詞類纂》,通俗如偵探小說,錢先生讀起來都覺得興致盎然。讀者只要看過他的《談藝錄》《宋詩選注》《管錐編》和《七綴集》等書,就可以發現錢先生讀書數量是非常多的。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這句話說得輕巧,但是真正要做到卻談何容易。世間有許多的人皓首窮經,結果卻做了泛黃書頁中的塵埃。有人曾經發出這樣的感嘆:“讀書萬卷真須破,念佛千聲好是空。多少英雄齊下淚,一生纏死筆頭中。”不過,對于這種感嘆,錢先生卻是拈花微笑,不置可否。
古今中外,愛書如命、讀書成癡、沉溺之中的人如過江之鯽,大有人在。但是,能夠真正把讀書做到入得其內、出得其外、游刃有余、不為書纏、不為書俘的人卻是鳳毛麟角。由此可知,讀書能讀到極致,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
在錢先生看來,讀書首先要做到廣博閱讀。這就需要一定的技巧了,不能是盲人瞎馬,隨便地游蕩,見到書就讀。每個人的秉性不同,所以讀書的興趣也會不同,自然而然地選擇讀書的種類也會有所不同。但是讀書不能像吃飯一樣挑肥揀瘦,因為長期如此的話,讀書的人就會變得心胸狹隘。所以對于這點博覽群書就成了治病的良方。如何才能真正地做到“破”萬卷呢?錢先生主張,要懂得吸收書籍中的營養。在他看來,這就好比是消化吃飯一樣,把博覽群書吸收到的營養進行整合,消化殆盡成為自己的東西,并且進行融會貫通,這樣就能做到真正的“破”萬卷。那么,文章該如何消化成為自己的東西呢?我們不妨借錢先生的文章一探究竟。
錢先生在《管錐編·全后漢文卷一》中關于“搔背癢”一節,進行了精確、生動、形象的描寫,貼切地表現了瘙癢難耐時的焦急心理,借“瘙癢”這一環節加以演變成為書中最為生動的一部分。他在《圍城》中這樣說:“有個三四歲的女孩子兩手向頭發里亂爬拉,嚷到那胖女店主的身邊。胖女人一手拍懷里睡熟的孩子,一手替那女孩子搔癢。她的手上生的五根香腸,靈敏得很,在頭發里抓一下就捉到個虱,掐死了,叫孩子攤開手掌受著。女孩子把另一手指著死虱,口里還亂數著:‘一,二,五,八,十……’孫小姐看見了告訴辛楣鴻漸,大家都覺得身上癢了起來,便回臥室睡覺。可是方才孫小姐的景象使他們對床鋪起了戒心……鴻漸上床,好一會沒有什么,正放心要睡去,忽然發癢,不能忽略的癢,一處癢,兩處癢,滿身癢,心窩里奇癢。”
關于“瘙癢”,錢先生在《圍城》還提到:“咬得人體無完膚,抓得指無余力。每一處新鮮明確的癢,手指就會如迅雷閃電似的捺住,然后謹慎小心地拈起,才知道并沒捉到那咬人的小東西,白費了許多力,手指間只是一小粒皮膚屑。好容易捺死一個臭蟲,宛如報了仇那樣舒暢,心安理得,可以入睡,誰知,殺一并未儆百,周身還是癢。到后來,疲乏不堪,自我意識愈縮愈小,身體只好推出自己之外,學我佛如來舍身喂虎的榜樣,盡那些蚤虱去受用。”
只是“瘙癢”這一個細節就可以看出,錢先生對文字的描寫是如何的精彩絕倫。借著淵博的知識和對人心理精準的把握,他把瘙癢一節描寫得妙趣橫生,趣味盎然,極富色彩。
其實,讀書并不是目的,真正地把書中的精粹進行融化、消納,這才是理想目標。倘若我們一味地讀死書的話,即使是讀過的書堆積如山,也不會充實自己的頭腦,豐富自己的學識。錢先生能夠在自己的《圍城》當中把中外文化中的“母題”與“原題”融入自己的創作之中,真正做到了一切書籍為我所用,這才算是真正地把書讀到了家。
“破萬卷”是需要博覽群書,把書中知識和營養物化歸我才能達到的境界。陜窄的知識面會不斷影響一個作者的眼光和頭腦,而囫圇吞棗的閱讀、不懂得吸收運用又會讓文章變得刻板沒有活力。很顯然,這樣做是無法達到“真須破”的境界的。
上一篇:文如其人,在此而不在彼
下一篇:西學東用,不以國界為限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