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先生在《寫在人生邊上》序里說:“假使人生是一部大書,那末,下面的幾篇散文只能算是寫在人生邊上的。”我們大多數(shù)人都行走在人生的邊緣,并沒有真正領(lǐng)悟到人生的含義。就如錢先生所說的那樣,人生是一本大書,我們每個人都只是一個小角色而已。
錢先生在再版《寫在人生邊上》這本書的序中說道:“《寫在人生邊上》是四十年前寫的,那時候,我對自己的生命還沒有愈來愈逼窄的邊緣感覺。”但是,為什么在四十年后,當(dāng)錢先生的著作被稱為“天下奇書”的時候,錢先生卻有了這種生命愈來愈窄的感覺呢?
錢先生這一生遠離名利場,以自己的方式過著屬于自己的生活,漸漸地他的這種人生觀逐漸演變成了他對人生的一種超然態(tài)度。人生是一部大書,這本書巨大無比,一時不容易看完,也不容易寫完,就是寫過的邊上也會留下許多的空白。人生這本書太過奇妙,以至于書寫人生的人有置身其中的迷惑,又有超然物外的清醒。很多人由于太執(zhí)著于自己的得失,從而失去了一些純粹的快樂,也許就像錢先生所說的那樣,只有走在人生邊上,才能真正地將這個世界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楊絳先生在《走到人生邊上——自問自答》中,對人的生死、靈魂都做出了一系列的思考。不過,在看到楊絳先生新書名字的時候,讀者們就會很容易地聯(lián)想到錢先生的一本書籍《寫在人生邊上》。在這本書中,除自序和十篇散文之外,其他的均由楊絳先生編定。在一篇名為“魔鬼夜訪錢鍾書先生”的文中,錢先生和魔鬼談靈魂、談美德、談人性,從中表達出了自己對待生活的樂觀、洞察與豁達。并且錢先生也不止一次提及,人生猶如一本大書,每有啟發(fā)與會意,就會在旁白處作以補記,這既是書名的含義,又是錢先生對人生的一種態(tài)度。
據(jù)楊絳先生所說的《走到人生邊上——自問自答》是對錢先生《寫在人生邊上》的注釋,對于鬼神也有一些論述。楊絳先生在書中列舉了多個“怪、力、亂、神”的例子,有聽同學(xué)、朋友講的,也有《左傳》記載的,楊絳先生稱自己“老物陳人,思想落后是難免的”。但同時她也困惑如今的年輕人都不迷信,這些年輕人的見解這么一致、堅定,特別是在物質(zhì)追求方面。在楊絳先生看來,新一代的年輕人,會更加偏離“形而上”境界,也會更加偏重金錢和物質(zhì)方面的享受。但是,這樣的人生對于他們來講真的好嗎?如果錢先生還在世的話,一定不會認同這個看法的。
某次,有個名流聚會向錢先生發(fā)起了邀請,當(dāng)中還有幾個來賓是錢先生的忠實讀者,很多人都覺得這樣的聚會是贏得名利的大好機會,錢先生一定會參加。然而,這些人在宴會上翻了個遍,也沒有找到錢先生。后來,他們才知道,錢先生根本沒有參加這次聚會。
等到他們在錢先生朋友的帶領(lǐng)下,來到錢先生的工作單位的時候,才看到,有一個白發(fā)老人正在聚精會神地拿著鉛筆和筆記本,不斷地抄錄、做筆記。這時候,這些人才知道這個白發(fā)老人正是他們尋找的錢鍾書先生。
錢先生在朋友的介紹下,才了解到事情的經(jīng)過,他很禮貌地接待了這些人,但是對于參加聚會的事情,錢先生卻是禮貌拒絕了。那幾個忠實讀者就勸錢先生說,聚會上有各界名流,并且他們對錢先生很敬佩,參加了這次聚會就等于第二天的報紙頭條會出現(xiàn)他的大名。但錢先生卻對此擺了擺手,說:“浮名只是過眼云煙,我還是喜歡在這里做我自己喜歡的事情。”
功名利祿,浮世虛名,在錢先生看來根本不值一提。人生的追求并不應(yīng)該只是名和利,行走在人生邊緣,不能貪圖功利,一味追求人生速度,而是要懂得在人生的路上慢步緩行。仔細品味人生,仔細探索人生,這樣才能感悟不一樣的人生。
有人說,人生就像是一輛長途列車,從上車開始,我們就一直在感受著人間冷暖,人世百態(tài)。窗外的自然變化,春夏秋冬,冷暖交替,就像我們每個人從幼小到蒼老的一個更替。窗內(nèi)的人感慨萬千,喝著飲料,叼著香煙。有人相互攙扶,有人虛耗生命。這樣的過程,反而使我們更加懂得看清自己的人生。在筆者看來,我們大多數(shù)人都行走在自己的人生邊緣,我們也都在書寫著自己的人生大書。那些懂得靜下心來思考自己人生的人,其實是幸福的。因為他們時常的頓悟會讓他們明白對待人生的最好態(tài)度。閑時,我們不妨靜下心來,找個安靜的地方想上一會,思考一下,或許,我們會有不一樣的人生感悟。
上一篇:一部《圍城》,濃縮了整個人生
下一篇:八年學(xué)習(xí),文人與智者緩步慢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