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波逐流的文人是比較少的。人們在說起文人的時候,總會不自覺的想到他們的特立獨行。譬如,在談及錢先生的文章時,人們常常會說,自己讀的便是他那種“做完整的人,過沒有一絲一毫奴顏和媚骨的生活”的剛直,讀的便是他那種“書癖鉆窗蜂未出,詩思繞樹鵲難安”的治學精神。錢先生不違背本性,不背其行。他的特立獨行留給了那些同樣熱愛文學的人不一樣的印象。
錢先生在治學方面有自己的要求,他從不拒絕任何一種理論學說,更不會盲從任何一個權威。他總以一種批判的眼光來參照中國和世界,特別是在觀察中西方文化的基礎上,錢先生表現的是清醒的頭腦和深刻的洞察力。
20世紀六七十年代,錢先生開始了《管錐編》的撰寫。這本古文筆記體著作,可以說是錢先生又一鼎力之作。在寫這部書的時候,錢先生閱讀了大量的古籍,并對所有讀過的書籍進行了詳盡縝密的考疏。
有一次,錢先生翻閱《太平廣記·楊素》篇,對其中的“破鏡重圓”的典故心起疑竇,結實的古銅鏡怎么會一分為二呢?錢先生在書房里踱來踱去,百思不得其解。他抬頭看到書柜上擺著的一面銅鏡,便順手拿起毫不猶豫就往地上摔。“哐當”一聲,銅鏡在地上打了個滾,滾到了書桌下邊。
夫人楊絳聽到響聲后趕緊跑了進來,問他:“什么東西掉地下了?這么大動靜。”錢先生朝書桌下努努嘴。看到是銅鏡掉在書桌下,楊絳趕緊彎腰撿起來,遞給錢先生說:“這銅鏡怎么會掉地下,這可是你的寶貝呀!”
錢先生顧不上回答,急著察看銅鏡是否摔破。他左看右看,除了有一些磕碰的痕跡,并沒有裂開,便自言自語道:“不對呀,怎么摔不成兩半?”楊絳聽他這樣說,才明白過來:“難不成是你故意摔的呀?”錢先生點頭:“是呀,我想驗證一下古書里提到古銅鏡一破為二的說法。”楊絳又好氣又好笑:“你呀,真是個癡老頭!”
摔一面銅鏡,錢先生還是有點不放心,索性把自己多年收藏的十幾面古鏡都拿了出來,一個個地往地上摔。這邊書房里“哐當”“哐當”不斷,那邊的楊絳先生聽到之后也安之若素。不是她不知道銅鏡的價值,只是她更熟知錢先生特立獨行的秉性。
十幾面古鏡摔到地上,“了無損裂”,錢先生這才放心。他認為銅鏡絕非如隋代笑話集《啟顏錄》所說“墮地分二片”那般脆弱,并將自己的實驗過程和讀書筆記寫入《管錐編》中。
不得不說,錢先生的這種特立獨行的治學精神倒讓人佩服。姑且不論古鏡“一摔為二”是否具有真實性,單單錢先生的這種“較真”就讓人覺得親切了許多。他不寫官樣文章,不做御用文人,不追隨文學“潮流”,他只是一心做著自己最喜歡的事,說自己想說的話。
身為一代國學大師的錢先生,沒有特別強的名利心,名利對他來說或許只是浮云一般的存在,對他來說,可能學術研究是最重要的,而其他的根本不值一提。“人譽之一笑,人罵之一笑”,他的生活如同正在發酵的酒曲,最終會釀成甘洌的美酒。
循規蹈矩的人生,一成不變的生活,久而久之人們就會在平淡之中忘卻自我特色。生活總是需要一些特立獨行,譬如錢先生,他便走在了所有人的前面,既不盲從,也不從眾。
做一個特立獨行的人,懷著一顆謙卑的心,保持著低調做人,高調做事的心態,認真地以自己的方式來做自己喜歡的事。這不是一種簡單的設想,更不是閑時無聊的空想,而是一種對世界的通透認知。
特立獨行并不是說無論做什么事情,都要搞特殊,都要和別人不一樣,這不是特立獨行,而是一種囂張跋扈。特立獨行的人,要有屬于自己的追求,要有自己的行動方向,他不會因為外界的干擾就對自己所堅持的東西產生懷疑,更加不會因為別人的追捧而變得隨波逐流。
在生活中,我們常常以一種“正常人”的心態來看待那些特立獨行的人,會認為他們不合群、不懂得交際,甚至會覺得他們和整個社會格格不入。但誰又能知道,他們想要表達的并非如此。眾人有為無不為,這在錢先生看來便是一種修身養性,便是一種清靜無為。
上一篇:學貫中西,活用《圣經》巧諷現實
下一篇:篤行不倦,打造中西文化園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