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少師令賦所蓄后屏
何人遺[1]公石屏風,上有水墨希微蹤。
不畫長林與巨植,獨畫峨嵋山西雪嶺上萬歲不老之孤松。
崖崩澗絕可望不可到,孤煙落日相溟濛。
含風偃蹇得真態,刻畫始信天有工。
我恐畢宏韋偃死葬虢(guó)[2]山下,骨可朽爛心難窮。
神機巧思無所發,化為煙霏淪石中。
古來畫師非俗士,摹寫物象略與詩人同。
愿公作詩慰不遇,無使二子含憤泣幽宮。
【注釋】
[1]遺:贈送。
[2]虢(guó):地名,在今河南省。
【譯文】
是誰贈送你石屏風,這般神奇,令人驚異,上面分明是淡筆水墨稀微的圖跡!不畫山長水闊,不畫林莽無際,單畫一株萬歲不老的孤松倚蒼天,在那高聳的雪嶺上,在那巍峨的峨眉西。可惜崖崩澗絕只能觀望,卻不能到畫境中親自游歷。只見落日朦朧著孤煙,孤煙裊裊繾綣著落日那老松臨風屈身而臥,逼真的意態確是奇妙無比,始信鬼斧神工并非虛言,這奇跡乃是天地的靈氣。聽說那唐朝的畢宏、韋偃,丹青生涯中最擅長畫松;虢山有幸,懷抱著他們幽美的靈魂。我擔心他們骨殖可以朽爛,難以窮盡的是他們的藝術生命,那神異的奇思妙想無處展現,定然是死有余痛,滿懷苦衷,不曾想這兩位丹青圣手,把他們奇幻的意向化為煙霏,永久地沉淀在這塊石屏中。古來的畫師心清意遠,必然超脫了世俗的平庸,他們摹寫物象,表情達意,大體上與詩人賦詩相同。但愿歐公揮筆題詩,慰藉他們懷才不遇的平生,免得他們在九泉之下,含憤而泣,幽怨無窮。
【解析】
蘇軾在鳳翔任職三年之后,奉命回京做官。在京期間正值歷史上著名的王安石變法時期,蘇軾因與王安石政見不合,于朝政時有齟齬,請求外調被任為杭州通判。這首詩即熙寧四年(1071)蘇軾三十六歲赴杭途中經過歐陽修休居的臨汝時所作。歐陽少師即歐陽修,他致仕(告老)時為太子少師。這首詩是蘇軾觀賞了歐陽修收藏的石屏后的應命之作。歐公的石屏風可觀可愛,天然之物自有無限風光;蘇軾的石屏詩意象豐美,神來之筆自有無限靈性。開篇一句,引出蘇軾驚嘆:石屏上有淡筆水墨畫的圖跡!之后正面描寫石屏上的天然畫面。在峨眉雪嶺、危崖深澗、孤煙落日的背景中突出了“萬歲不老之孤松”的孤高、超然與從容,隱然以樹寫入,喻指石屏的主人,曲折地表達了蘇軾對歐公年高德劭的欽佩。詩思至此似也不凡,但蘇軾又異軍突起,妙筆生花,引出了唐代著名畫家畢宏、韋偃的故事。兩畫家都長于畫松,杜甫曾贊美他們“天下幾人畫古松,畢宏已老韋偃少”。蘇軾懸想二位丹青圣手生命有限而才思未盡,懷才不遇而致幽怨難平,遂將藝術構想“化為煙霏”復現在歐公的石屏畫面上!蘇軾結尾一段就此懇請歐公為之賦詩安撫。
上一篇:蘇軾《梅花二首》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下一篇:蘇軾《江上看山》原文、注釋、譯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