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永(987~1053),本名三變,字耆卿,一字景莊,祖籍崇安(今屬福建)。因排行之故,世稱“柳七”。宋仁宗時中進士,官封屯田員外郎,所以又稱“柳屯田”。他常年流連于青樓市井,深知底層人民的疾苦。又因為通曉音律,熟悉民間音樂,新創了很多慢詞長調,拓寬了詞的題材,堪稱北宋專力作詞的第一人。他的詞清新直白,哀怨委婉,長于鋪陳。著有《樂章集》,詞有二百余首流傳后世。
鶴沖天
【原文】
黃金榜上,偶失龍頭望。明代 ① 暫遺賢,如何向?未遂風云便,爭不恣狂蕩?何須論得喪。才子詞人,自是白衣卿相。
煙花巷陌,依約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尋訪。且恁偎紅倚翠,風流事,平生暢。青春都一餉。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
【注釋】
①明代:政治清明的朝代。
【譯文】
在金字題名的榜上,我只不過是偶然失去取得狀元的機會。即使在政治清明的時代,君王也會一時錯失賢能之才,我今后該怎么辦呢?既然沒有得到好的際遇,為什么不隨心所欲地游樂呢!何必為功名患得患失?做一個風流才子為歌姬譜寫詞章,即使身著白衣,也不亞于公卿將相。
在歌姬居住的街巷里,有擺放著丹青畫屏的繡房。幸運的是那里住著我的意中人,值得我細細地追求尋訪。與她們依偎,享受這風流的生活,才是我平生最大的歡樂。青春不過是片刻時間,我寧愿把功名,換成手中淺淺的一杯酒和耳畔低徊婉轉的歌唱!
【鑒賞】
這是一首早期的柳詞,作于柳永第一次應考進士落第之后,是一首自我嘲慰的作品,從中可以看出詞人直率恣意的性格。
傳言宋仁宗曾因為這首詞刁難柳永,在他后來應試及第后又將其黜免,理由就是:“且去淺斟低唱,何要浮名!”據說從那以后,柳永就自稱“奉旨填詞柳三變”,日日游醉于煙柳之地,放浪形骸。
對自己的才學,詞人從未懷疑過,所以落榜時他認為這只是“黃金榜上,偶失龍頭望”,意思是這僅僅是一個偶然,自己只是暫時的“遺賢”。可事實上,仁宗當政期間頗為得意的就是“野無遺賢”,這不得不說是對封建官場的一個譏諷!落魄的詞人該何去何從?他選擇了不入當時士大夫之眼的秦樓楚館。可這種放蕩生活真的能滿足他嗎?一個“忍”字很好地說明了一切。說什么“偎紅倚翠”、“淺斟低唱”,其實都是無奈之舉,都是牢騷之語,都是落第之后的自我安慰。他這樣做,更多的是為自己贏得一種心理上的滿足,而最終的結果,我們知道,他還是去應試了。是啊,拋去浮名,說起來不難,真做起來,又談何容易!這是時代的悲哀、文人的不幸。
上一篇:柳永《定風波·自春來慘綠愁紅》原文、注釋、譯文、鑒賞
下一篇:柳永《少年游·長安古道馬遲遲》原文、注釋、譯文、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