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二十五日(四首)
傷心今日是何日?忍死遺民[1]淚眼枯。
從此中原虛正朔[2],遂令驕虜擅皇都[3]。
魂依鳳輦排閶闔,[4]血灑龍髯泣鼎湖[5]。
二百年來仇未復,普天猶自奉胡雛[6]。
閩越金陵蔓草荒,[7]桂林靈氣擁真皇。[8]
三忠[9]戮力身先殉,半壁偏安[10]事可傷。
西粵存亡歸閣部[11],南云慘淡話中湘[12]。
最憐[13]日暮途窮后,猶有揮戈李晉王[14]。
翠華[15]搖落百蠻中,姬、姒[16]河山夢已空。
辛苦鶚音還粵地,[17]猖狂狼子脅秦封[18]。
蒙塵豈是徽欽主?[19]鐫石爭夸弘范功。[20]
回首高皇[21]干凈土,神州依舊混華戎。
天南義旅[22]起堂堂,司隸威儀[23]舊帝鄉。
小挫縱然聞洱海,[24]大勛終望集昆陽[25]。
一成興夏誅寒浞,[26]三戶[27]亡秦憶楚王。
好待收京傳露布[28],十三陵[29]畔奠先皇。
題解
關于此詩,作者另有詩題云:“四月二十五日,前明永歷皇帝殉國紀念節也。”按:永歷帝,即桂王朱由榔。據《南疆逸史·永歷帝》載:“十二月丙午朔,大清兵至,白文選(南明將領,桂王時,功封鞏昌王)自木邦(在云南龍陵縣南邊外潞江之西)降;戊申,緬送上與太子至軍前。明年三月丙戌,至云南府;四月戊午望日蒙難……蒙難之日,暴風雷雨,晝晦,士卒皆出涕。叢葬于北門之外。”按:清末愛國志士鼓吹民族革命,往往以追思明朝亡國之痛,寄托悲憤,此即柳亞子以《四月二十五日》制題之所由。如陳去病在給高旭的信中便痛切陳詞道:四月二十五“為漢族最慘苦、最傷痛之一日。蓋永歷英主生為俘囚亦既已矣,而身受絞殺,死后更遭揚灰之戚,較諸楊璉真珈搗毀宋六陵,取理宗頂骨為飲器,其殘忍為甚。……故特告君及安如(即柳亞子),務必來西湖向蒼水墓上一哭,以泄吾無窮之悲。”在《永明皇帝殉國實紀》一文中,陳氏又說,歷史上的這一天是“吾皇漢民族永墮于奴隸牛馬之第一日也”。而在現實中,革命黨人現在已經在云南發動了起義:“一剝而不復者,終古無是理也;有因而弗革者,吾又未之聞也。是以一發千鈞,卜生機于碩果,普天同憤,須有待于今時。爰紀確聞,以告同志,庶幾勖勵,用報大仇……而我今國民軍政府之進攻云南者,當共見有彩幢羽葆,立云中指麾,而益鼓動震奮以殺賊也,必矣。”(《永明皇帝殉國實紀》)陳去病相信天道的循環往復本身將為“革”提供便利。
陳去病的上述知見,在柳亞子的心中激起強烈的共鳴。他深信發生在“舊帝鄉”的云南起義一定會得到更多的庇佑。一旦起義成功,則一定要用勝利的歡呼,告慰明朝歷代皇帝的英靈:“好待收京傳露布,十三陵畔奠先皇。”全詩充溢著對清廷懼外媚敵的無恥行徑的極度鄙夷,對外夷憑陵、清廷顢頇無能的現狀深致憂慮,對發生在“舊帝鄉”的云南起義寄予厚望,詩人的一腔憂國憂民的血淚真情,奪紙而出。
注釋
[1]遺民:指改朝換代后仍效忠前一朝代的人物。淚眼枯:語本杜甫《新安吏》:“莫自使眼枯,收汝淚縱橫。”按:南社社員而與陳去病一同掃墓的劉三在《四月同佩忍謁蒼水墓,伺墓老嫗能道其事實,歸成一絕》中云:“我馬烏騅君馬黃,墓行相對忽淋浪。絕同南內荒涼后,白發宮娥說上皇。”劉三在此將“伺墓老嫗”比諸“白頭宮女”追憶玄宗之事,在心理認知上,則儼然以“遺民”自居了。這種“身份指認”在南社社員中頗具代表性。
[2]正朔:謂正月一日。古時王者易姓,有改正朔之事。《尚書·大傳略說》云:“夏以十三月(孟春建寅之月)為正,以平旦為朔,殷以十二月(冬季建丑之月)為正,以雞鳴為朔,周以十一月(仲冬建子之月)為正,以夜半為朔。”按:自漢武帝以后至清末,皆從夏制。此以正朔代指正統。
[3]驕虜:謂清軍。皇都:指北京,清朝都城。
[4]魂依句:謂永歷帝朱由榔的幽魂升天而去。鳳輦,皇帝乘坐之車,此代指皇帝。沈佺期《山莊侍宴詩》:“龍旂縈秀木,鳳輦拂疏筇。”閶闔,天門。
[5]龍髯:《史記·封禪書》:“黃帝采首山銅,鑄鼎于荊山下。鼎既成,有龍垂胡髯下迎黃帝,黃帝上騎,群臣后宮從上者七十余人,龍乃上去;余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龍髯,龍髯拔墮,墮黃帝之弓;百姓仰望黃帝既上天,乃抱其弓與胡髯號。”鼎湖,據《史記·封禪書》:黃帝鑄鼎荊山下,鼎成,乘龍上仙。后人因名其處曰“鼎湖”。此句謂漢族人民悲悼象征明亡的永歷帝之死。
[6]胡雛:指清宣統帝。即位時年僅3歲,故謂之“胡雛”。
[7]閩越句:南京、福建、廣東,曾分別是南明弘光、隆武、紹武等朝的稱帝之地。此謂這些地方相繼陷落。
[8]桂林句:謂桂王朱由榔在桂林建立永歷政權,此為南明最主要的一個政權。
[9]三忠:指陳子壯、張家玉、陳邦彥。三人皆擁朱由榔建立永歷政權,奮力抗清,并于永歷元年先后戰死,史稱“廣東三忠”。
[10]半壁偏安:此指永歷王朝偏安西南一隅。
[11]閣部:即瞿式耜,字起田,號稼軒,萬歷末年進士。南明弘光帝時任廣西巡撫。后擁立桂王,進文淵閣大學士,故稱瞿閣部。次年堅守桂林,擊退清軍進攻。生前力主整頓內政,調和政府軍與農民軍的關系,共同抗清,未被采納;桂林陷落后,與張同敞俱被俘,從容就義。
[12]南云:謂何騰,字云從,黎平衛人。先任湖廣總督,得李自成舊部農民軍合作,同御清軍。永歷二年,清軍陷湖南,退守廣西全州,擊退清軍進攻。次年反攻,收復湖南大部。四年,在湘潭兵敗被俘,殉于長沙。中湘:即湘中。
[13]憐:此處有嘆惜之意。
[14]晉王:謂李定國,字一人,又字寧宇。延安人。初入張獻忠的農民起義軍,與孫可望等號稱四將軍。獻忠死,與可望同歸桂王朱由榔聯袂抗清。桂王政權賴以復振。封晉王。奉由榔入云南,又轉戰緬甸。緬甸以由榔父子獻清軍,死于云南。定國聞耗,病卒。
[15]翠華:天子之旗。杜甫詩:“憶昔巡幸新豐宮,翠華拂天來向東。”謂南明政權一再敗退向少數民族雜居的邊鄙之地。
[16]姬、姒:均漢民族祖先的姓氏。夏為姒姓,周為姬姓。后人以代稱漢民族。此句意謂昔日繁盛的漢民族國家政權如今已變成一場空夢。
[17]辛苦句:謂李定國艱苦奮戰,收復全州、桂林、梧州、柳州、辰州事。鶚音:語出《詩·豳風·鴟鸮》:“鴟鶚鴟鸮,既取我予,無毀我室……予室翹翹,風雨所漂搖,予維音曉曉。”按:《毛詩小序》云:“鴟鸮,周公救亂也。”傳說此詩是周公平定管叔蔡叔之亂后所作,在詩中借鳥自喻,說明自己如何辛勤勞苦,去鞏固王室。此處借比李定國之收復粵地。
[18]脅封秦:謂孫可望以要挾手段獲取“秦王”的封號事:據蕭一山《清代通史》:孫可望歸桂王,遣使求封。桂王封可望景國公,不受。欲得秦封。桂王初不許,既盡失兩廣,窮竄南寧,不得已,封可望冀王,仍不受。遣部將率勁兵迎桂王,并殺阻封議朝臣數人。桂王乃真封可望秦王,催其出兵。可望乃肯謀進取之事。
[19]蒙塵句:意謂桂王并不似宋徽宗、宋欽宗那樣昏庸無能。徽、欽主,北宋最后兩朝皇帝,任用奸佞主持國政,貪污橫暴,濫增捐稅,對外屈辱求和,終被金人攻破都城,雙雙被俘,死于五國城。
[20]鐫石句:意謂明朝官吏投降清軍,并助清軍滅明者頗不乏人。據《元史·張弘范傳》載:弘范破張世杰所統水軍于崖山,遂于崖山陸秀夫負宋帝昺沉海處鐫石紀功,曰:“鎮國大將軍張弘范滅宋于此。”按:弘范漢人;而為異族滅宋,故后人譏之。
[21]高皇:即明太祖朱元璋。
[22]天南義旅:謂熊成基的起義軍。
[23]司隸威儀:《后漢書·光武帝紀》:“更始將北都洛陽,以光武行司隸校尉,使前整修宮府。于是置僚屬,作文移,從事司察,一如舊章。時三輔吏士東迎更始……及見司隸僚屬,皆歡喜不自勝。老吏或垂涕曰:‘不圖今日復見漢官威儀!'”按:此喻熊成基反清革命的正義性質。舊帝鄉:熊成基起義于安徽,此為明太祖朱元璋的故鄉。
[24]小挫句:謂黃興于同年4月發動的云南河口起義。洱海,亦名昆明池,在云南省大理縣東。此代指云南。
[25]昆陽:著名的綠林農民起義軍曾在此全殲王莽主力軍,史稱“昆陽之戰”。按:詩人借此預祝熊氏之義軍得勝樹勛。
[26]興夏句:據《史記·夏本紀》注:夏之時,寒浞攻帝相殺之。相后緡,已娠,逃歸有仍,生少康。少康長,滅寒浞,復夏統,號稱中興。
[27]三戶:語出 《史記·項羽本紀》:“楚雖三戶,亡秦必楚。”
[28]露布:謂軍中告捷文書。封演《聞見記》:“露布,捷書之別名也。諸軍破賊,則以帛書建諸竿,上兵部,謂之露布。”
[29]十三陵:指明陵。其后明朝帝后(除景帝外)皆葬于此,共十三陵。
上一篇:柳亞子《哭周實丹烈士》詩詞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柳亞子《孤 憤》詩詞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