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永樂,文長老已卒
初驚鶴瘦不可識,旋覺云歸[1]無處尋。
三過門間老病死,一彈指[2]頃去來今。
存亡慣見渾無淚,鄉井[3]難忘尚有心。
欲向錢塘訪圓澤,葛洪川畔待秋深。
【注釋】
[1]云歸:文長老已病逝。
[2]一彈指:佛教名詞,比喻時間極短。
[3]鄉井:家鄉。蘇軾與文長老同為蜀人,故云。
【譯文】
上次見面我為文長老消瘦的容顏而吃驚,而他不久的離世,讓我頗感意外。三國秀州見了你的生和病和死去,一彈指的時間便已是過去此生和來世了。存在和死亡我見過很多所以沒有落淚,同鄉的離去讓我也愁心重重。想去那錢塘尋訪高僧圓澤,葛洪在江畔已等到深秋之時了。
【解析】
這首詩蘇軾寫于熙寧七年(1074)。永樂位于秀州(今浙江嘉興)西北十五里。文長老乃蜀僧文及,秀州報本禪院住持。
這首詩是對文長老的挽詞。首二句讀之有飄忽無定的感覺,正顯出悼念僧人不同于悼念世俗人。蘇軾似乎在悼念他,又似乎不在,因為他在到處尋找,不過沒有找到。妙處就在有意無意之間。
清代評論家查慎行在他的《初白庵詩評》中說這首詩三四句是“天然絕對”,沒有一點人工雕琢痕跡,正顯出蘇軾的學富筆靈。二句全都談佛理,融蘇軾妙悟于其中,其下句尤耐人尋味。五、六句一轉工巧而入于頓挫?!皽啛o淚”,并非無淚,乃以淚源已竭,無可再流。因為近些年來,親朋故舊辭世的太多了。這種無淚比有淚更為沉重。文長老雖為僧人,然亦難免有俗情。這兩句重在俗情。文長老與蘇軾同鄉,二人鄉井難忘,他的逝去,蘇軾更感到沉痛,讀來更令人感動。末二句引僧人與儒生的典故,十分貼切。圓澤比文長老,李源則自況。蘇軾仰慕文長老高尚道行,欲續前緣于未盡,言有盡而情意無窮。
上一篇:蘇軾《過嶺二首》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下一篇:蘇軾《郭二生幽郊尋春,忽記去年是日周至女王城作詩,乃和前韻》原文、注釋、譯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