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夜偕陶公泛湖
不用蘭舟更桂橈[1],瓜皮艇子自逍遙。
好攜江左無雙士,來賞人間第一宵。
萬古明月幾圓缺,一泓[2]水靜貯波濤。
瓊樓玉宇知何處?我欲乘風上九霄。[3]
題解
此詩作于1910年。詩人正值似綺年華,但身經百劫,所志不遂,心中自有抑郁不平之氣,而此詩卻以達觀放逸之態出之。意趣風神,頗與東坡相近。顯然,這體現出近代士人以道治心的另一面。細味此類“詠月詩”,令人深感其中蘊涵著一種渴望超越存在的有限時空的主體意向(這正反襯出自然與社會對生命個體的雙重壓抑),詩人常常自覺或不自覺地追求一種溫熟了的傳統詩境;由于對“根文化”過于爛熟,拈來時常不自覺,由此更可見濡染之深。這類詩,與柳亞子那些充滿“風云氣”的“卓然大篇”大異其趣,靈心浚發,風神虛邈,顯示出詩人與傳統文化割舍不斷的天然聯系。“瓊樓玉宇知何處?我欲乘風上九霄”,當詩人仰望著那輪緲緲冥冥的青月時,一種超越現實的審美沖動油然而生,這無疑緣發于“明月”原型驚人的吸附泛化功能。事實上,由這一原型輻射而形成的深厚的美感積淀,不僅凝結在詩人文化心理的“先結構”中,也是詩人隱喻思維機制得以正常運行的基礎。因此,當詩人一旦進入“月境”,頓時會“忽然體驗到一種異常的釋放感”(榮格語)。
注釋
[1]蘭舟:用木蘭木所制作的小舟。桂橈:用桂木制作的船槳。
[2]泓:量詞,指一片(湖水)。
[3]瓊樓句:語本蘇軾《水調歌頭·丙辰中秋》:“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上一篇:柳亞子《一九四五年八月三十日渝州曾家巖呈毛主席》詩詞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柳亞子《分湖看月詞,八月二十三夕陶冶禪院作(十首選三)》詩詞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