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和圣制御春明樓臨右相園亭賦樂賢詩應(yīng)制
復(fù)道通長樂,青門臨上路。
遙聞鳳吹喧,闇識龍輿度 ① 。
褰旒明四目,伏檻紆三顧。
小苑接侯家,飛甍映宮樹。
商山原上碧,浐水林端素。
銀漢下天章,瓊筵承湛露。
將非富民寵 ② ,信以平戎故。
從來簡帝心,詎得回天步。
【校】
①龍,凌本作“金”。
②民,《文苑英華》作“人”。秉恕按,唐人以太宗諱,故以“ (名) 〔民〕”為“人”,右丞是作既云“應(yīng)制”,自當(dāng)用“人”字,“民”字疑是后人所改。
【注】
春明樓: 《唐六典》:京城“東面三門,中曰春明,北曰通化,南曰延興”。
右相: 《唐書》:天寶元年,“改侍中為左相,中書令為右相”。
復(fù)道: 《史記·叔孫通傳》:“孝惠帝為東朝長樂宮,及間往來,數(shù)蹕煩人,乃作復(fù)道。”
上路: 《漢書·枚乘傳》:“游曲臺,臨上路。”梁簡文帝詩:“垂陰滿上路。”
鳳吹: 《北山移文》:“聞鳳吹于洛浦。”丘遲詩:“馳道聞鳳吹。”呂延濟注:“鳳吹,笙也。笙體似鳳,故也。”
龍輿: 隋煬帝詩:“翠霞乘鳳輦,碧霧翼龍輿。”
明四目: 《尚書》:“明四目,達(dá)四聰。”孔安國《傳》:“廣視聽于四方,使天下無壅塞也。”孔穎達(dá)《正義》云:“明四方之目,使為己遠(yuǎn)視四方也。達(dá)四方之聰,使為己遠(yuǎn)聽聞四方也。”
伏檻: 《楚辭》:“坐堂伏檻,臨曲池些。”王逸注:“檻,楯也。”
三顧: 《三國志·諸葛亮傳》:“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
商山: 《杜氏通典》:上洛郡上洛縣“有商山,亦名地胏山,亦名楚山,四皓所隱。其地險阻。王莽命明威侯王級曰:‘繞霤之固,南當(dāng)荊楚。’繞霤者,言四面塞阨屈曲,水回繞而霤,即今七盤十二 () 〔繞〕”。王應(yīng)麟《地理通釋》:“商山在商州上洛縣南十四里,商洛縣南一里。”
浐水: 潘岳《西征賦》:“南有玄灞素浐。”李善注:“玄、素,水色也。”《雍錄》:“浐水,源出藍(lán)田縣境之西暨,稍北行至白鹿原西,即趨大興城。隋世自城外馬頭堰壅之向長樂坡入城,西至萬年、長安兩縣,凡邑里、宮禁、苑囿,多以此水為用。直至霸陵,乃始合霸,又至新豐縣,乃始同霸入渭。”《一統(tǒng)志》:“浐水在陜西西安府城東一十五里,源出藍(lán)田縣,合金谷水北流入灞水。”
銀漢: 《白氏六帖》:“天河謂之天漢、銀漢、銀河、河漢、天津、絳河、明河。”
湛露: 毛萇《詩傳》:“《湛露》,天子燕諸侯也。”鄭康成《箋》:“燕,謂與之燕飲酒也。諸侯朝覲會同,天子與之燕,所以示慈惠。”
富民: 《史記·平津侯傳》:“治國之道,富民為 (要) 〔始〕;富民之要,在于節(jié)儉。”
平戎: 《左傳》:“齊侯使管夷吾平戎于王,使隰朋平戎于晉。”杜預(yù)注:“平,和也。”
帝心: 《后漢書·耿秉傳》:“每公卿會議,常引秉上殿,訪以邊事,多簡帝心。”王儉《褚淵碑文》:“績簡帝心,聲敷物聽。”
天步: 陸機詩:“粲粲光天步。”
或謂律詩無仄韻,其仄韻者乃是對偶古詩耳。成謂古律之分,當(dāng)以調(diào)以格,不當(dāng)以韻。唐人試士,類用律詩,今考張謂之“落日山照曜”,豆盧榮之“春風(fēng)扇微和”,裴次元、何儒亮之“亞父碎玉斗”,郭邕之“洛出書”,俱用仄韻,不居然可知乎?孫月峰作《排律 (辦) 〔辨〕體》,特出仄律一門,蓋有見于此矣。
上一篇:王維《奉和圣制慶玄元皇帝玉像之作應(yīng)制》原文、注釋
下一篇:王維《奉和圣制暮春送朝集使歸郡應(yīng)制》原文、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