贈崔復州序
【原文】
有地數百里,趨走之吏①,自長史、司馬已下數十人;其祿足以仁其三族及其朋友故舊②;樂乎心,則一境之人喜;不樂乎心,則一境之人懼。丈夫官至刺史,亦榮矣。
雖然,幽遠之小民③,其足跡未嘗至城邑④,茍有不得其所,能自直于鄉里之吏者鮮矣⑤,況能自辨于縣吏乎?能自辨于縣吏者鮮矣,況能自辨于刺史之庭乎?由是刺史有所不聞。小民有所不宣⑥。賦有常而民產無恒⑦,水旱癘疫之不期⑧,民之豐約懸于州⑨,縣令不以言,連帥不以信⑩,民就窮而斂愈急?,吾見刺史之難為也。
崔君為復,其連帥則于公。崔君之仁,足以蘇復人?;于公之賢,足以庸崔君?。有刺史之榮而無其難為者,將在于此乎?愈嘗辱于公之知,而舊游于崔君,慶復人之將蒙其休澤也?,于是乎言。
【注釋】
①趨走之吏:指供刺史支使的官吏,即僚屬。趨走:奔走服役。
②仁:指行惠施利,這里用作動詞。三族:一種說法是指“父、子、孫”三代及其兄弟;一種說法是指父族、母族及妻族;一種說法是指父母、兄弟、妻子。
③幽遠之小民:偏遠地區的低微百姓。幽遠:指偏遠地區。
④未嘗:未曾,不曾。城邑(yì):城和邑。泛指城鎮。邑:舊指縣。
⑤自直于鄉里之吏:在鄉里的小吏面前自行申辯。鮮:少。
⑥不宣:不宣布,不公開說出來。
⑦賦有常:意思是租賦有固定的數額。民產無恒:老百姓無固定的產業收入。
⑧癘疫(lì yì):瘟疫,指各種流行的傳染病。不期:指沒有定期,難以預測。
⑨豐約:指富?;蚋F困。懸:懸系,取決于。
⑩連帥:觀察使、按察使,諸侯之長,是刺史的上司。信:相信。
?就窮:已經到了困窘境地。斂:聚斂,指征收租賦。
?蘇復人:使復州的百姓復活。蘇:蘇醒,復活。
?庸:同“用”,重用。
?蒙其休澤:蒙受到您的恩澤。
【譯文】
能夠掌管轄地數百里,有供他支使的官吏,從長史、司馬以下就有數十人;其俸祿足以惠及父母、兄弟、妻子三族以及朋友和老相識;只要他心里高興,則一州之人都高興;如果他心里不高興,則一州之人都懼怕。大丈夫為官能做到這樣威武的州刺史,也算是很榮耀了。
雖然如此,但是偏遠地區的低微百姓,他們的足跡不曾到達過縣城,如果有感到不利于他們的不平之事,能夠自己到鄉里小吏面前申辯清白正直的人就已經很少了,何況能跑到縣吏面前進行自我申辯呢?能夠到縣吏面前進行自我辯解的人已經很少了,更何況能自我辯解在州刺史的公堂呢?正因為這樣,所以民間之事,刺史有很多都沒聽過。小百姓也不敢公開說出來。租賦有固定的數額,可是老百姓卻沒有固定收入,水澇干旱的災害和瘟疫流行的災難也很難預料,老百姓的富裕或窮困都懸系在州刺史手里,縣令不向上級的刺史說明情況,觀察使不信任下級刺史,老百姓已經到了困窘的境地,可是催逼賦稅卻更加緊急,我看刺史也真是難當啊。
崔君您此番出任復州刺史,您的上司是山南東道觀察使于公。崔君的仁愛之心,足以使復州的老百姓恢復活力;而于公的賢達,足以重用崔君。從此后,您擁有了刺史的榮耀那就沒有難辦之事了,這大概就在于此行了吧?我曾經承蒙于公的知遇之恩,而和崔君您又是交游已久的朋友,我慶幸復州的老百姓將會蒙受到您的恩澤了,于是就說了上面這些話。
【賞析】
這篇文章寫于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當時韓愈在京城任監察御史,他的朋友崔君要到復州出任刺史一職,在他臨行前,韓愈撰此文贈別,勉勵崔復州要做一個廉明清正的地方官,防止橫征暴斂,要想盡辦法使復州百姓得以復興安寧。雖然篇幅不長,但字里行間無不對之寄予了一片殷切的希望。
文章開頭先介紹刺史所管轄的范圍之大,在州里管轄范圍內權力之廣,可以驅使官吏數十人,豐厚的俸祿足以養活“其三族及其朋友故舊”,而且刺史的喜怒哀樂足以威懾整個州縣之人,如此寥寥幾筆便著力突出了“刺史之榮”;然后重點寫“刺史之難為”。當然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百姓遇事不能“自直、自辯”于官府,而縣令總是報喜不報憂,對于民情災患隱瞞不報,節度使又不信任重用刺史,所以刺史要做到廉潔清明,防止“民就窮而斂愈急”是很難的。這里的用意并不是打擊崔復州,而是希望崔復州知難而進,能夠體恤民情,從而創造可喜可賀的政績。
最后提及“于公之賢,足以庸崔君”,這里對這位于公的贊美之詞意蘊深重,總之是希望復州百姓能夠早日脫離橫征暴斂之苦,真正實現復蘇,反映了韓愈關心民生,反對官吏貪暴,主張施行仁政的憂國憂民的愛國主義思想。
上一篇:韓愈《貞女峽》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下一篇:韓愈《醉留東野》原文,注釋,譯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