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安公主出降[1]
【原文】
溈水聞貞媛[2],常山索銳師[3]。
昔憂迷帝力[4],今分送王姬[5]。
事等和強虜[6],恩殊睦本枝[7]。
四郊多壘在[8],此禮恐無時[9]。
【注釋】
[1]壽安公主:唐憲宗之子絳王李悟之女。成德軍節度使王元逵,識禮法,歲時貢獻如職,文宗悅之。開成二年(公元837年)六月,以王元逵為駙馬都尉,詔尚絳王悟女壽安公主。降:特指公主下嫁。
[2]溈(wéi)水:媯水,河流名,今山西境內,傳說帝堯在這里把兩個女兒嫁給舜。貞媛(yuàn):品德純正的女子。“貞”一作“真”。
[3]常山:郡名,今河北省正定縣,為成德節度使治所。索:娶。
[4]迷帝力:不懂得皇帝的權威。王元逵的父親王廷湊兇橫異常,不感念朝廷恩德,朝廷不能轄制他。迷,分辨不清。
[5]分:理所當然。王姬:王女,指壽安公主。
[6]和強虜(lǔ):跟強敵和親。古代統治者把宗室女子嫁給少數民族的首領,稱為“和親”。
[7]殊:異,這里有“超過”的意思。本枝:這里指皇帝的宗室。
[8]四郊:指京城以外各地。壘:營壘,代指割據的藩鎮。
[9]此禮:指類似壽安公主下嫁節度使這種事。無時:沒有結束的時候。
【譯文】
相傳舜帝娶了堯帝二女,居住在媯水之畔,堯帝二女賢淑純良,如今的壽安公主也如二女一般,十分的淑女。成德軍節度使王元逵以盛兵求娶公主。過去擔憂王廷湊不感念朝廷恩德,割據一方,現在甘愿將壽安公主下嫁給王元逵。這件事就像古代和親一樣恥辱,對節度使特殊的恩寵,超過了對待皇族的禮遇。只要藩鎮割據還存在一天,下嫁公主這種事恐怕就沒有盡頭。
【賞析】
唐朝中后期藩鎮割據嚴重,中央集權受到挑戰。唐王朝統治者一味地采取妥協和容忍的態度,助長了藩鎮割據勢力。開成二年(公元837年),唐文宗將宗室壽安公主下嫁王元逵,從“出降”二字即可看出詩人批判和悲憤的態度。全詩主要表達了對節度使不尊皇權的痛恨,也表達了不滿皇室曖昧不爭的態度。
“溈水聞貞媛”以堯帝二女比壽安,暗含以堯比文宗,以舜比王元逵。堯之后便是舜帝繼位,而王元逵只是一方節度使而已,開篇已火藥味十足。“常山素銳師”帶著重兵來娶親,在喜慶的外殼下暗藏危機,單刀直入,點明史實。
“昔憂迷帝力,今分送王姬”今夕對比,卻是殊途同歸。節度使蠻橫,天子憂愁,節度使懂禮節,天子“送”上公主以示安撫。不言“娶”但言“送”,直刺當權者。頸聯承頷聯,將此等做派與和親類比,語帶譏諷。尾聯揭示此舉將導致皇權威嚴受損,節度使將更為囂張,可謂貽害無窮。
上一篇:李商隱《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下一篇:李商隱《撰彭陽公志文畢有感》原文,注釋,譯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