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有主見,所以有學問
梁先生語錄:
對一個問題肯用心思,便對這問題自然有了主見,亦即是在自家有判別……大約自此以后乃可算會讀書了。
世上“被人牽著鼻子走”的大有人在。這些人,可能是在為人處世的過程中,容易遵從別人的意思;也可能是在讀書治學中,“拾人牙慧”,盡信書,人云亦云,從來都沒有自己的見解,即便有,也不敢大膽地假設,去質疑。而為學、治學若如此,是難以有所建樹的。終其一生,只能在別人的影子下“說三道四”,不會有創新,難有自家之言。
求學的過程中,若想學而有成,有所建樹,這是應當為我們所規避的現象。換句話說,我們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得更遠”,而不能站在巨人站過的地方原地踏步。要知道,偉人、哲人的觀點未必都是對的,我們要敢于質疑。比如亞里士多德與托勒密的“地心說”,人們曾認為是宇宙的真理,最終在哥白尼的質疑下,才有了今天正確的認識——日心說。
若是在為學的過程中,沒有自己的主見,就容易淪為別人的思想傀儡。當然,這不是說,我們不能參考別人的觀點,更不能拒絕接納別人的思想,相反,我們應當在參考甚至是接納的基礎上,提出自己的見解。俗話說,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世上不可能有兩片完全相同的葉子。思想也一樣。有想法就要敢于說出來,有問題就要敢于提出來,不要怕被嘲笑,被質疑,幾乎所有真知最初都是被人嘲諷的。但是,這也不是說天馬行空才是為學之道。相反,我們既要敢于大膽地假設,更要小心地去求證。而這一過程實現的前提,就是有自己的主見。如此一來,才會不斷地獲求支撐自己的觀點的知識,另辟蹊徑,尋找到論證自己的觀點的別樣的角度。而這最終得到的,不就是自己的學問嗎?
梁先生說:“胸無主見的人無論對于什么議論都點頭,人家這樣說他承認不錯,人家那樣說他亦相信有理?!币来藖砜矗徽撌窃谏钪校€是在為學中,沒有主見的人,就像墻頭茅草,隨風倒。這對于要“成一家之言”,有所建樹的人來說,是致命的打擊。只有依從自己的主見去思考、學習的人,才能“站如松,坐如鐘”,風雨侵襲也不倒。而這也正是真正成就自己學問者的獨特之處。
梁先生說自己最大的樂趣是思考問題。從某種程度上說,這是梁先生為學、治學中有主見的表現。正因為在學問上他是個有主見的人,所以他總能“感覺出旁人意見與我兩樣”。用梁先生自己的話來說:“要自己有了主見,才得有自己;有自己,才得有旁人——才得發覺得前后左右都有種種與我意見不同的人在。”這樣一來,才會有解決問題與矛盾的想法。而最終謀求到的解決方法,正是自己的所得與所獲。
梁先生將學問解釋為“學著認識問題”。綜上所述,其觀點之獨特,不難體會。正是在有主見的前提下,我們才會“學著認識問題”,進而解決問題,獲得專屬于自己的思想,“成一家之言”。
所以說,因為有主見,所以有學問。
試問,若是梁先生在自學中不能堅持自己的主見,他能成就自己非凡的學問嗎?答案皎如天日。因為若是只看到一大堆的道理,卻從來看不到問題,這樣囫圇吞棗一番,即便吃下去的再多,個中滋味,也渾然不知。
因此,不論從哪個角度來看,要有學問,都必須先有自己的主見。
而主見從何而來呢?梁先生認為,肯用心思,才會有主見。這里的肯用心思,當然離不開勤奮的學習與用心的思考。這樣一來,才能出現專屬于自己的靈感,才能有獨特的視角與思維。梁先生讓自己變成一個有主見的人的方式便是肯用心思,因為“自家有判別”。比如,對于宇宙,梁先生將它看成是人的生活、意欲不斷得到滿足的過程,提出以“意欲”為根本,又賦予中國傳統哲學中“生生”概念以本體論和近代生物進化論的意義,認為“宇宙實成于生活之上,托乎生活而存者也”“生活就是沒盡的意欲和那不斷的滿足與不滿足罷了”。在哲學思考上,能提出這樣與眾不同的觀點,還在于梁先生肯用心思。
因此,不論是為學,還是治學,要成就自己的學問,我們都必須有自己的主見。這樣一來,就能如梁先生所言,“此后看書聽話乃能得益”“學然后知不足”“由淺入深便能以簡馭繁”“旁人得失長短一望而知”“自己說出話來精巧透辟”。
所以說,不論是求學,還是為學、治學,都應當堅持“因為有主見,所以有學問”的原則,學而思,思而學,終將成就自我。
上一篇:《四時皆有味》梁漱溟的人生智慧
下一篇:《因為相知,所以信任》梁漱溟的人生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