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摩崖碑后①
【原文】
春風吹船著浯溪②,扶藜上讀《中興碑》③。
平生半世看墨本④,摩挲石刻鬢成絲⑤。
明皇不作苞桑計,顛倒四海由祿兒。
九廟不守乘輿西⑥,萬官已作鳥擇棲。
撫軍監國太子事,何乃趣取大物為⑦?
事有至難天幸爾,上皇跼蹐還京師⑧。
內間張后色可否?外間李父頤指揮。
南內凄涼幾茍活⑨,高將軍去事尤危。
臣結春秋二三策,臣甫杜鵑再拜詩。
安知忠臣痛至骨,世上但賞瓊琚詞⑩。
同來野僧六七輩,亦有文士相追隨。
斷崖蒼蘚對立久,凍雨為洗前朝悲?。
【注釋】
①摩崖:一作“磨崖”,指在山崖峭壁上磨平石面,鐫刻碑文或題字,稱“摩崖石刻”。
②浯溪:位于今湖南祁陽縣西南五里。
③藜:即拐杖。
④墨本:即拓本。
⑤摩挲:指撫摸。
⑥九廟:原指太廟,古代天子廟九室。這里指京城。
⑦趣:指急忙之意。大物,即國家。
⑧跼(jú)蹐(jí):即沒辦法舒展的樣子。
⑨南內:玄宗從蜀地回來后就住南內興慶宮,后來遷往西內軟禁。
⑩瓊琚(jū):即華美的佩玉。此處指文辭華麗。
?凍雨:指暴雨。
【譯文】
載著我的小船被一縷縷春風吹到浯溪岸邊,我拄著拐杖,艱難地去往山上細細品讀著崖上鐫刻的《中興碑》。
在此之前的我只看見過《中興碑》的拓本,如今我到了雙鬢斑白之際,總算可以親手撫摸著《中興碑》石刻內容。
唐玄宗在安邦定國上面沒有經驗,任憑安祿山將天下攪得一團糟,以至于到了無法收拾的地步。
唐氏宗廟和宮殿都被敵人搶去,唐明皇只能凄涼地往川西逃去;文武百官開始紛紛另謀高就,向偽朝廷低聲下氣地俯首稱臣。
帶領軍隊保護國家,這是身為一國太子的本分,可是,唐肅宗卻不想著保家衛國,反而急匆匆地登上皇位,這就顯得太過于心急了吧?
能夠平定戰亂原本就是很不容易的事情,如今僥幸獲得勝利,太上皇也還是惶恐不安地返回京師朝堂。
從那以后,他的人身自由受到許多限制,在宮里,太上皇需要看張后的臉色做事,在宮外,太上皇也不得不聽從李輔國的頤指氣使。
太上皇在南內茍且偷生的時候,恰逢向來對他唯命是從的高力士也被趕走了,這時候事態就變得更加危機萬分。
有一位名叫元結的臣子在舂陵上書獻計獻策,有一位名叫杜甫的臣子在四川看見杜鵑不止一次下拜,淚流滿面地作詩。
只可惜世人很少有人知道忠臣的刻骨悲傷,只是對他們著寫的詩文中的華美辭藻感興趣。
和我一起看《中興碑》的人中有六七個和尚,此外,還有幾名文人名士相隨。
我身處斷崖邊的青苔旁,剛好一陣暴雨襲來,好似要將我對前朝那無盡的感傷消除。
【賞析】
這首詩是黃庭堅看見《中興碑》的碑文后所抒發的一系列感懷之情。詩人平鋪直敘地切入主題,講述自己晚年時期有緣到浯溪一游,并且見到了自己心心念念的《中興碑》的碑文的故事。
詩人聯想到在此之前看見過許多《中興碑》的拓本,如今有幸見到原碑,只可惜自己已經年邁。接著又開始講述安史之亂的始末,詩人認為,造成安史之亂的主要因素就是因為唐明皇不懂得如何治理江山,而且還遠離賢臣,親近諸如安祿山這樣的小人造成的。后來,戰爭僥幸成功,可是唐肅宗已經匆忙坐上皇位了,于是,唐明皇就變成了毫無實權的太上皇,沒多久,對他忠心耿耿的高力士被趕走,唐明皇的日子就更難熬了。
最后四句詩,詩人說身為大臣的元結和杜甫都是憂國憂民的賢臣,然而,世人卻很少關注他們在政治上做出的貢獻,只是比較喜歡兩人所留下來的華美辭藻罷了。
這是黃庭堅在晚年時期的作品,此時的詩人在文學造詣上的成就已經有目共睹。這首詩看似樸實無華,但就是這些平凡的話,更能打動人心。此外,黃庭堅在這首詩中還高度概括了安史之亂前后的歷史事實,認為唐明皇之所以以悲劇終老,都是他自作自受罷了。
上一篇:黃庭堅《書幽芳亭》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下一篇:黃庭堅《六月十七日晝寢》原文,注釋,譯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