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太白峰
李白
西上太白峰,夕陽窮登攀。
太白與我語,為我開天關。
愿乘泠風去 [1] ,直出浮云間。
舉手可近月,前行若無山。
一別武功去,何時復更還。
【注釋】
[1]泠風:清風。
【賞析】
李白本字太白,此番又費力攀登,終于登頂太白峰,又聽太白金星對他說話,為他打開通天的途徑。這一連串瑰麗的想象,似乎正是李白抑郁不得志的一種抒懷。天寶元年(公元 [742] 年),李白應詔入京,其時可謂躊躇滿志。然而朝廷昏庸,不久之后,作者就遭權貴排斥,根本無法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詩人因此感到無盡惆悵和苦悶。在這首《登太白峰》中,便可以窺到詩人當時的心境。
李白似乎已經登到了峰頂,仿佛體會了“峰頂絕頂,兩手空空”的傷感。可即便如此,李白似乎并不死心,回望武功山,不知道這一別,何年何月才能再回來!一種失望、落寞與惆悵,徒然涌上心頭。這種出入翰林中微妙、復雜而又矛盾的心態,實在耐人尋味。
詩人登高懷古的時候,有一種遼遠的胸懷。詩人不拘泥于一臺一樓一山的景物,而是將深刻的歷史感、悲壯的現實感都融匯在景物里,貫穿在詩篇中。一方面,唐代遼闊的疆域,給詩人們放眼山河留下了巨大的空間;而唐代的大氣、剛健和明朗,也令詩人壯志在胸,意氣風發。登高,已經不單純是一項寫詩作賦的樂事,更升華成一種思想的萃取和提煉,一次精神和情操的攀越。
李白的詩與他的性情都有著很強烈的浪漫主義色彩。正如皮日休所說:“言出天地外,思出鬼神表,讀之則神馳八極,測之則心懷四溟,磊磊落落,真非世間語者,有李太白。”“太白與我語,為我開天關。愿乘泠風去,直出浮云間”,無論仕途上如何失意,詩人的豪邁不羈性情總是貫穿在他的詩作當中。
上一篇:李白《關山月》詩詞原文、賞析
下一篇:李白《渡荊門送別》詩詞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