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愈
韓愈(約768~824),字退之,河陽(今河南孟縣)人,郡望昌黎(今屬河北),所以后世稱其為韓昌黎。韓愈有讀書濟世之志,早年參加過三次科舉考試,均不能及第。他顛沛流離,窮困潦倒,終于在貞元年間考取進士,但三考博學鴻詞科均遭失敗,于是前往汴州節度使董晉、徐州節度使張建封幕府供職,后來進入朝廷擔任國子監四門博士,遷監察御史,由于上書言旱災被貶為陽山令。憲宗年間,回到長安擔任國子博士、中書舍人知制誥,因跟從裴度赴淮西平定叛亂之功,升任刑部侍郎。后又因諫迎佛骨惹惱憲宗,被貶為潮州刺史。穆宗時回京擔任吏部侍郎。不久卒于長安。
聽穎師彈琴
【原文】
昵昵兒女語,恩怨相爾汝。劃然變軒昂,勇士赴敵場。浮云柳絮無根蒂,天地闊遠隨飛揚。喧啾百鳥群,忽見孤鳳凰。躋攀分寸不可上,失勢一落千丈強。嗟余有兩耳,未省聽絲篁 ① 。自聞穎師彈,起坐在一旁。推手遽止之,濕衣淚滂滂。穎乎爾誠能,無以冰炭置我腸!
【注釋】
①絲篁:絲、竹,即弦樂器和管樂器,這里泛指音樂。
【譯文】
琴音裊裊,仿佛一對青年男女在談情說愛,竊竊私語。突然音調激昂起來,宛如勇士揮劍沖上戰場,繼而又像浮云柳絮無根無蒂,漫無目的地隨風飛舞。瞬時間百鳥齊鳴,一片喧囂,忽見一只鳳凰引吭長鳴,它不甘與凡鳥為伍,一心想攀上高峰卻舉步維艱,稍不小心就跌落千丈。慚愧啊,我空有雙耳,卻不懂欣賞音樂。自從你的琴音響起,我在一旁不斷地起身坐下。突然我伸手阻止你再彈下去,淚如雨下早已打濕了我的衣裳。穎師你琴藝的確高絕,但是別再把冰與炭放進我的腹中,我感情跌宕起伏實在難以忍受。
【鑒賞】
這首詩與白居易的《琵琶行》、李賀的《李憑箜篌引》齊名,皆為描寫音樂之杰作。穎師是一名僧人,于憲宗元和年間從天竺來到長安,因其琴技嫻熟,遠近聞名。李賀也曾作詩稱贊過他,詩名為《聽穎師彈琴歌》。韓愈這首《聽穎師彈琴》大約寫于元和十一年(816),當時詩人受讒言陷害,被貶為右庶子。詩人由琴聲聯想到自身遭遇,不禁感慨萬千,淚水滂沱。
全詩分為兩個部分:前十句為第一部分,后八句為第二部分。
第一部分正面描寫琴聲。琴聲之初,輕柔婉轉,纏綿悱惻,像是一對青年男女在耳鬢廝磨,竊竊私語。“相爾汝”一句中,“爾”、“汝”都是第二人稱,即“你”之意,相互之間如此稱呼,以示親昵。三、四句筆調陡變,寫琴聲驟然昂揚,如勇士沖鋒,殺聲震天。七、八句描寫在一片和聲泛音中主調高揚,正如鳳凰在百鳥喧啾聲中忽然鳴叫,動人心弦。九、十句摹寫的琴聲由高至低,然后戛然而止,就像攀登險峰,在險峰之巔突然失足跌入谷底。這一部分,用生動而貼切的比喻,描寫了穎師所彈琴聲之變幻莫測、動人心魄。詩人用形象化的語言充分摹擬出了琴聲的陰陽剛柔、高低起伏、騰挪轉折,讓讀者完全陶醉于如此美妙的琴聲之中。
第二部分從側面描寫琴聲,主要表現詩人聽琴時的感受和反應。“嗟余”乃詩人自謙,盡管自己不懂音樂,未能明白其中奧妙,但還是被穎師的琴聲深深打動,可見彈奏者技藝之精湛。詩人最初坐立不安,“起坐在一旁”短短五字,表現了詩人情感的劇烈變化,形神兼備地寫出了琴聲的波瀾起伏。琴聲觸發了詩人的身世之感,于是“推手遽止之”,不讓穎師再彈,而詩人此時卻早已“濕衣淚滂滂”。末兩句進一步渲染了穎師琴技的嫻熟。冰火原本不容,但穎師的琴聲一會兒把人帶進幸福的天堂,一會兒又把人擲入凄慘的地獄,就好像同時把冰和炭投入到聽者胸中,這種劇烈的波動使人無法承受。
本詩對聲音的描寫細致入微,用生動的形象和恰切的比喻表現出了琴聲的美妙,不落俗套。
上一篇:韓愈《八月十五夜贈張功曹》詩詞原文、賞析
下一篇:韓愈《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其一)》原文、注釋、譯文、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