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愈(約768~824),字退之,河陽(今河南孟縣)人,郡望昌黎(今屬河北),所以后世稱其為韓昌黎。韓愈有讀書濟世之志,早年參加過三次科舉考試,均不能及第。他顛沛流離,窮困潦倒,終于在貞元年間考取進士,但三考博學鴻詞科均遭失敗,于是前往汴州節度使董晉、徐州節度使張建封幕府供職,后來進入朝廷擔任國子監四門博士,遷監察御史,由于上書言旱災被貶為陽山令。憲宗年間,回到長安擔任國子博士、中書舍人知制誥,因跟從裴度赴淮西平定叛亂之功,升任刑部侍郎。后又因諫迎佛骨惹惱憲宗,被貶為潮州刺史。穆宗時回京擔任吏部侍郎。不久卒于長安。
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其一)
【原文】
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
【譯文】
長安細雨紛紛,滋潤萬物。遠遠看去草色一片碧綠,走近了看卻稀疏零星,若有若無。這是一年中最美的早春景色,遠遠勝過綠柳滿城的暮春。
【鑒賞】
此詩作于長慶三年(823),是韓愈寫給當時的水部員外郎張籍的贈詩。張籍在兄弟輩中排行十八,被稱為“張十八”,世人稱其為“水部張十八員外”。這首贈詩,短短四言,風格清新,實乃描寫早春景色之佳品。
前兩句從“草色”著筆,用雨中草色來點染春色。“天街”點明詩中春草長于帝都長安,后半句“小雨潤如酥”寫出了雨中青草濃郁的生命氣息。第二句詩人在遠近不同的地方觀察草色,兩者感覺截然不同。
后兩句主要抒發詩人的議論和感慨。詩人以為,如果把草色與煙柳做個對比,這初春的草色要遠遠勝過那滿城的煙柳。因為這草色柔嫩、水靈,為早春時節所獨有,它象征著春回大地、萬象更新;而暮春時節,煙柳“滿”城都是,并不罕見,且色彩濃厚,反倒不招人喜愛了。
淡淡碧痕若隱若現,遠看有近觀無。詩人寫草色染而不點,真像是一位高明的水墨畫師,寥寥數筆,就讓一幅生機勃勃、清新可愛的早春圖躍然紙上。
晚春
【原文】
草樹知春不久歸,百般紅紫斗芳菲。楊花榆莢無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飛。
【譯文】
花草樹木知道春天就要結束,爭相斗艷想留住她離去的腳步。就連姿色平庸的楊花和榆錢也不甘寂寞,在風中翩翩起舞,好似漫天飛雪。
【鑒賞】
此詩大約寫于元和十一年(816),又名《游城南晚春》,為《游城南十六首》中的一首。“城南”指長安城南韋曲、杜曲一帶。本詩主要用“萬紫千紅的草樹”和“漫天飛舞的楊花榆莢”這幾種景物來表現“晚春”的景色,緊扣詩題。
前兩句詩運用擬人的手法寫草樹們看到春將歸去,都使出渾身解數,競相比美斗艷。于是,剎那間千紅萬紫、百花齊放、春光無限。用“知”、“斗”這兩個字,把“草樹”寫得活靈活現、生動有趣。
后兩句詩寫漫天飛舞的楊花、榆莢。平淡無奇的楊花榆莢看到百花爭艷,也不甘寂寞,于是隨風起舞,漫天飄絮,大湊熱鬧。寥寥數筆,寫盡滿眼春色。
詩人用擬人的手法來描繪這些晚春景物:草樹知春、百花斗艷、楊花無才、榆英解思。這樣就寫活了這些美麗可愛的景物,很容易讓人浮想聯翩、思緒萬千,這正是本詩的精妙之處。
上一篇:韓愈《聽穎師彈琴》原文、注釋、譯文、鑒賞
下一篇:韓愈《謁衡岳廟遂宿岳寺題門樓》原文、注釋、譯文、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