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愈(約768~824),字退之,河陽(今河南孟縣)人,郡望昌黎(今屬河北),所以后世稱其為韓昌黎。韓愈有讀書濟世之志,早年參加過三次科舉考試,均不能及第。他顛沛流離,窮困潦倒,終于在貞元年間考取進士,但三考博學鴻詞科均遭失敗,于是前往汴州節度使董晉、徐州節度使張建封幕府供職,后來進入朝廷擔任國子監四門博士,遷監察御史,由于上書言旱災被貶為陽山令。憲宗年間,回到長安擔任國子博士、中書舍人知制誥,因跟從裴度赴淮西平定叛亂之功,升任刑部侍郎。后又因諫迎佛骨惹惱憲宗,被貶為潮州刺史。穆宗時回京擔任吏部侍郎。不久卒于長安。
謁衡岳廟遂宿岳寺題門樓
【原文】
五岳祭秩皆三公,四方環鎮嵩當中。火維 ① 地荒足妖怪,天假神柄專其雄。噴云泄霧藏半腹,雖有絕頂誰能窮?我來正逢秋雨節,陰氣晦昧無清風。潛心默禱若有應,豈非正直能感通。須臾靜掃眾峰出,仰見突兀撐青空。紫蓋連延接天柱,石廩騰擲堆祝融。森然魄動下馬拜,松柏一徑趨靈宮。粉墻丹柱動光彩,鬼物圖畫填青紅。升階傴僂薦脯酒,欲以菲薄明其衷。廟令老人識神意,睢盱 ② 偵伺能鞠躬。手持杯珓 ③ 導我擲,云此最吉余難同。竄逐蠻荒幸不死,衣食才足甘長終。侯王將相望久絕,神縱欲福難為功。夜投佛寺上高閣,星月掩映云朣朧。猿鳴鐘動不知曙,杲杲 ④ 寒日生于東。
【注釋】
①火維:古以五行分屬五方,因以“火維”指南方。
②睢盱:凝視。
③杯珓:占卜用具。
④杲杲:形容日色明亮。
【譯文】
祭五岳典禮如同祭祀三公,五岳中四岳環繞嵩山居中。南方地處荒遠多妖魔鬼怪,上天賜權南岳神赫赫稱雄。半山腰噴云吐霧迷迷茫茫,衡山有絕頂誰能登上高峰。我來此地正逢秋雨綿綿時,天氣陰暗沒有一絲兒清風。專心地祈禱好像真有感應,豈非為人正直感動了神靈。霎時風吹云散顯現出峰巒,向上仰望高峰巍峨插云空。紫蓋山綿延連接著天柱峰,石廩山起伏不平騰起祝融。景象森然驚心動魄下馬拜,沿著松柏小路走進神靈宮。粉色墻壁紅色柱光彩奪目,神鬼故事壁畫有青又有紅。登上臺階彎腰進獻上酒肉,想以微薄祭品表示心忠誠。主管神廟老人能領會神意,凝神窺察連連地致敬鞠躬。手拿杯珓教導我擲占方法,說我此卦最吉祥無人能比。我被放逐蠻荒僥幸沒有死,衣食足甘愿在這里守終生。做王侯將相的愿望早斷絕,神縱然要賜福也難以成功。夜晚投宿佛廟住在高閣上,星月交輝掩映山間霧朦朧。猿猴啼時鐘響不覺到天亮,燦爛秋日冉冉從東升高空。
【鑒賞】
貞元十九年(803),京畿大旱,發生饑荒。韓愈時任監察御史,上書論天旱人饑狀,勸德宗輕徭薄賦,觸怒德宗,被貶為陽山(今屬廣東)令。永貞元年(805),皇帝大赦天下,韓愈離開陽山到郴州(今湖南郴縣)待命。同年九月,詩人由郴州趕赴江陵(今屬湖北)任法曹參軍,途中游覽衡山,感慨萬千,便作此詩,借以排解苦悶,抒憤遣懷。
全詩可分為四段。起首六句為總分順序,先總寫五岳,再專寫衡山之形勢、氣象,起筆高遠,語出不凡。接著八句寫登山,先寫秋景,再敘感覺,欲揚先抑,起伏波瀾,將敘事與寫景熔于一爐。此段用山路的崎嶇難走來暗寓自己宦途不平、人生坎坷。以下十句主要寫拜謁神廟,詩人祭神問天,申訴坎坷仕途,抒發憤懣情懷,這是全詩的重心之所在。最后四句描寫“宿寺”酣睡,表現了詩人的曠達胸襟,同時也流露出對現實的無奈和怨懣。
全詩意境開闊,寫景、敘事、抒情融為一體,井然流暢。開篇從大處下筆,氣勢磅礴;中間寫衡岳突兀,動人心魄,而詩人求神問卜,也不過是解嘲自慰而已;最末幾句表現了詩人冷漠無奈之態、怨憤抑郁之情。
上一篇:韓愈《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其一)》原文、注釋、譯文、鑒賞
下一篇:《韓愈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注釋、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