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戀花
原名《鵲踏枝》。馮延巳《陽春集》本調十四首,便仍用《鵲踏枝》名。入宋以后由晏殊改名為《蝶戀花》,系采自梁簡文帝蕭綱《東飛伯勞歌》詩句“翻階蛺蝶戀花情”。雙調,六十字,上下片同,各五句四仄韻。
馮延巳《鵲踏枝·誰道閑情拋棄久》
誰道閑情拋棄久,每到春來,惆悵還依舊。日日花前常病酒①,不辭鏡里朱顏瘦。
河畔青蕪堤上柳②,為問新愁③,何事年年有。獨立小橋風滿袖,平林新月人歸后④。
注釋
①病酒:飲酒沉醉如病。
②青蕪:叢生的青草。
③為問:請問。
④平林:平遠的樹林。新月:月初形狀如鉤之月。
賞析
這首詞寫春來見新綠而觸發的閑愁。春天真是一個特別容易動人情思的季節,有人在百花盛開的陽春為春光將逝而傷感,也有人在百花凋零的暮春為春光已逝而傷感;還有如此詞作者,甚至在春光才乍現的時節,便已有了“新愁”,且這“愁”不是偶發突至,而是“每到春來,惆悵還依舊”。詞人在作品開篇便以反問的語氣強調地表現了這種總是為季節的輪換所觸發的永存常在的惆悵哀愁,從而跳出具體的情、景描寫而具有了體味思索永恒的生命情感的闊大境界。
“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辭鏡里朱顏瘦。” “朱顏” 并非指女子。初唐劉希夷《代悲白頭翁》 說:“寄言全盛紅顏子,應憐半死白頭翁。此翁白頭真可憐,伊昔紅顏美少年”,李煜著名的 《虞美人》 詞也說: “雕欄玉砌應尤在,只是朱顏改。” “朱顏”、“紅顏” 都是指青春年少的男性。與愛情無關而與人生感喟有關。下片 “為問新愁,何事年年有”,以另一種方式表達了同樣的意思。
馮延巳歷事南唐二主,官位顯赫,當時南唐國勢日益衰微,黨爭日趨激烈,身處政治漩渦中的馮延巳,難免遭受政敵的攻訐,他的作品中所抒發的情感,不排除對自身經歷和對所處的社會環境的特殊感受,但馮延巳更是一個對世界有著敏感體味和聰慧感悟的詞人,春來秋去,花開葉落,時時觸動著他詩意的心靈。這首詞在藝術上不精心描繪具體的景物或情事,而是把筆墨集中在創造一種個性鮮明的感情境界上,從而具有了主觀抒情的直接感發力,能引起人豐美的聯想,具有深美閎約的藝術特色。最后兩句 “獨立小橋風滿袖,平林新月人歸后”,在清疏、高雅、飄逸的意境當中,抒發作者關于人生的落寞、孤寂、惆悵之感,典型地體現著士大夫的風神。
上一篇:第一頁
下一篇:《采桑子·馮延巳》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