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曹公作書與孫權①
阮瑀
【原文】
離絕以來②,于今三年,無一日而忘前好,亦猶姻媾之義③,恩情已深,違異之恨④,中間尚淺也。孤懷此心,君豈同哉?每覽古今所由改趣,因緣侵辱⑤,或起瑕舋⑥,心忿意危,用成大變。若韓信傷心于失楚⑦,彭寵積望于無異⑧,盧綰嫌畏于已隙⑨,英布憂迫于情漏⑩,此事之緣也。
【注釋】
①為曹公作書與孫權: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孫權、劉備聯合抗擊曹操,赤壁之戰后,三國鼎立的局勢形成。曹操便讓阮瑀給孫權寫了這封信,想要拉攏孫權,破壞孫、劉聯盟。
②離絕:斷絕關系。
③姻媾(gòu):婚姻。曹操將侄女許配給孫策的弟弟孫匡,又要讓自己的兒子曹彰迎娶孫權的堂侄女為妻。
④違異:背離。指雙方關系破裂。
⑤侵辱:侵害、侮辱。
⑥瑕舋(xìn):瑕,指玉上的斑點。舋,指玉上的裂紋。比喻過失和嫌隙。
⑦韓信傷心于失楚:指韓信被劉邦廢除了楚王的爵位。
⑧彭寵積望于無異:彭寵是漢光武帝時期的將軍,后因不滿光武帝對他的待遇而起兵造反。
⑨盧綰嫌畏于已隙:盧綰跟著劉邦起兵,封為燕王。后來密謀造反,劉邦派遣使者前來傳喚他,他懷疑密謀暴露,不敢應召。
⑩英布憂迫于情漏:英布原是項羽的大將,后來投靠到劉邦門下,被封為淮南王。劉邦殺掉彭越,并將彭越的肉送到了淮南。英布看后有點疑懼不安,想要謀反。有人把英布的陰謀告知劉邦,劉邦派遣去調查。英布以為事情已經完全敗露,便殺了告發者,起兵造反。
【原文】
孤與將軍恩如骨肉,割授江南,不屬本州①,豈若淮陰捐舊之恨②;抑遏劉馥③,相厚益隆,寧放朱浮顯露之奏④;無匿張勝貸故之變⑤,匪有陰構賁赫之告⑥,固非燕王、淮南之舋也。而忍絕王命⑦,明棄碩交⑧,實為佞人所構會也⑨。夫似是之言,莫不動聽;因形設象⑩,易為變觀?。示之以禍難,激之以恥辱,昔蘇秦說韓,羞以牛后;韓王按劍,作色而怒?;雖兵折地割,猶不為悔,人之情也。仁君年壯氣盛?,緒信所嬖?,既懼患至,兼懷忿恨,不能復遠度孤心,近慮事勢?,遂赍見薄之決計?,秉翻然之成議?;加劉備相扇揚?,事結舋連?,推而行之,想暢本心?,不愿于此也。
【注釋】
①本州:漢時的行政建制。孫權割據的江南原本屬于揚州管轄,曹操將揚州治所遷到壽春,并承認江南歸孫權管轄,不再歸揚州管轄。
②淮陰捐舊:淮陰,淮陰侯韓信。捐舊,指韓信失掉了楚王的爵位。
③抑遏劉馥:劉馥,曹操任命的揚州刺史。為了拉攏孫權,曹操會壓制揚州刺史劉馥。
④寧放朱浮顯露之奏:放,擱置。朱浮顯露之奏:東漢光武帝時大將朱浮告發了彭寵。
⑤張勝貸故之變:張勝是燕王盧綰的部將,曾被派遣出使匈奴,勸說匈奴不要援助劉邦的敵人陳豨,但張勝卻勸說匈奴支援陳豨。張勝之所以這么做,是為了盧綰著想,因為一旦陳豨被滅,劉邦下一步就會對付盧綰。所以盧綰也把張勝的做法隱瞞下來。
⑥陰構賁赫之告:賁赫是淮南王英布的屬下,后來他告發英布謀反,被英布所殺。
⑦忍絕王命:忍絕,忍心拒絕。王命:皇帝的命令。指孫權割據自立,不聽從皇帝的命令。
⑧碩交:像石頭一樣堅固的交情。
⑨佞(nìng)人所構會:佞人,奸人,花言巧語善于諂媚之人。構會:挑撥離間。
⑩因形設象:根據一點行跡而制造假象。
?變觀:擾亂視線,改變心中的形象。
?昔蘇秦說韓,羞以牛后;韓王按劍,作色而怒:《戰國策》中:“臣(蘇秦)聞鄙語曰:‘寧為雞口,毋為牛后。’今大王西面交臂而臣事秦,何以異于牛后乎?”
?仁君:對朋友的敬稱。
?緒信所嬖(bì):緒,開端。嬖:愛寵的人。
?遠度孤心,近慮事勢:估計遠方我的心意,思慮近處的形勢。
?赍(jī):懷著。
?秉翻然之成議:秉,持。翻然:迅速、徹底地做出改變。成議:主張。
?扇揚:煽動。
?事結舋連:接連發生事端和嫌隙。
?暢本心:暢敘原本的心意。
【原文】
孤之薄德,位高任重,幸蒙國朝將泰之運①,蕩平天下,懷集異類②,喜得全功,長享其福;而姻親坐離③,厚援生隙④,常恐海內多以相責,以為老夫苞藏禍心,陰有鄭武取胡之詐⑤,乃使仁君翻然自絕,以是忿忿,懷慚反側⑥。常思除棄小事,更申前好,二族俱榮,流祚后嗣⑦,以明雅素中誠之效⑧,抱懷數年,未得散意。昔赤壁之役,遭離疫氣⑨,燒舡自還⑩,以避惡地,非周瑜水軍所能抑挫也;江陵之守,物盡谷殫,無所復據,徙民還師,又非瑜之所能敗也?。荊土本非己分,我盡與君,冀取其余,非相侵肌膚,有所割損也。思計此變,無傷于孤,何必自遂于此,不復還之?。高帝設爵以延田橫?,光武指河而誓朱鮪?,君之負累?,豈如二子?是以至情,愿聞德音?。
【注釋】
①幸蒙國朝將泰之運:封建社會,將本朝稱之為國朝。將泰之運:將要轉入好運。
②懷集異類:異類,對少數民族帶有侮辱性的稱呼。這里指烏丸、鮮卑等少數民族歸附。
③坐:因。
④厚援生隙:原本親厚的互緣關系產生了裂痕。
⑤鄭武取胡之詐:鄭武公想要滅掉胡國,便把自己的女兒嫁給胡國的君主。鄭武公詢問群臣,要去攻打誰。一位大夫說可以攻打胡國。鄭武公故作怒意說,胡國乃是兄弟之國,為什么要攻打它?說著,便把這個大夫殺了。胡國聽后,便放下了對鄭武公的戒備,最后胡國被鄭武公所滅。
⑥反側:翻來覆去地睡不安穩。
⑦流祚后嗣:將福氣傳遞給后代。
⑧雅素:平素。
⑨遭離疫氣:遭遇瘟疫傳染。
⑩舡(chuán):船。
?江陵之守,物盡谷殫,無所復據,徙民還師,又非瑜之所能敗也:赤壁之戰后,曹操敗退,只留曹江守衛江陵,兩方僵持一年多,曹軍物盡糧絕,棄城而逃,和百姓一起遷移撤還。
?荊土本非己分,我盡與君,冀取其余,非相侵肌膚,有所割損也。思計此變,無傷于孤,何必自遂于此,不復還之:荊州原本就不是我的地盤,我把它讓給你,并不會損害我一分一毫。仔細想想這個變化,對我沒有任何損害,我何必要占據這里而不讓給你呢?
?高帝設爵以延田橫:劉邦創建漢朝后,為了招攬田榮的弟弟田橫,便派遣使者赦免田橫,說:“田橫來,大可以封王,小可以封侯。”
?光武指河而誓朱鮪:朱鮪原任更始帝劉玄的大司徒,曾經勸說劉玄殺掉劉秀的哥哥。劉秀攻打洛陽,派使者說降,朱鮪談起此事,不敢投降。劉秀說,建大業不計小怨,如果你投降,就能保住自己的爵位。劉秀還發誓,表示絕不會殺掉朱鮪。
?負累:負擔的罪過。
?德音:好消息。
【原文】
往年在譙,新造舟舡,取足自載,以至九江①,貴欲觀湖漅之形②,定江濱之民耳;非有深入攻戰之計,將恐議者大為己榮,自謂策得,長無西患,重以此故,未肯回情③。然智者之慮,慮于未形;達者所規,規于未兆④。是故子胥知姑蘇之有麋鹿⑤,輔果識智伯之為趙禽⑥;穆生謝病,以免楚難⑦;鄒陽北游,不同吳禍⑧。此四士者,豈圣人哉?徒通變思深,以微知著耳⑨。以君之明,觀孤術數,量君所據,相計土地,豈勢少力乏,不能遠舉,割江之表,宴安而已哉⑩?甚未然也。若恃水戰,臨江塞要,欲令王師終不得渡?,亦未必也。夫水戰千里,情巧萬端,越為三軍,吳曾不御?;漢潛夏陽,魏豹不意?。江河雖廣,其長難衛也。
【注釋】
①取足自載,以至九江:只要求能夠把我載到九江去。九江,郡名,今安徽壽縣。
②貴:主要。
③回情:回心轉意。
④兆:跡象,征兆。
⑤子胥知姑蘇之有麋鹿:姑蘇,吳王夫差建造的姑蘇臺。吳國大臣伍子胥對吳王夫差說:“我看到麋鹿游姑蘇臺了。”意思是說,姑蘇臺將要荒廢,吳國將要滅亡了。
⑥輔果識智伯之為趙禽:輔果,原名智果。春秋戰國時期,晉國貴族智伯聯合韓國、魏國討伐趙國,攻打晉陽。趙國派遣使者聯絡韓國和魏國,三國在晉陽秘密談判。智果對智伯說,韓魏兩國的君主可能會背叛。智伯不聽,智果改名輔果逃走,最后智伯被趙國活捉。
⑦穆生謝病,以免楚難:穆生是西漢時期楚元王劉交的中大夫子,不喜飲酒,但每次宴會上劉交都會用甜酒招待他。劉交的孫子劉戊嗣位后,沒有延續劉交的做法,穆生便稱病辭職。后來,楚王和吳王勾結謀反,敗露后,凡是在職者均被誅殺,穆生則免遭此難。
⑧鄒陽北游,不同吳禍:鄒陽原本是吳王劉濞的屬下,劉濞要謀反,鄒陽上書勸阻,劉濞不聽,鄒陽便離開了吳王。劉濞謀反失敗,鄒陽免于禍端。
⑨通變思深,以微知著:了解事情的發展變化,要有深謀遠慮,以小見大,從事物的萌芽狀態就要看到它未來的發展。
⑩觀孤術數,量君所據,相計土地,豈勢少力乏,不能遠舉,割江之表,宴安而已哉:以你的聰慧,看我的謀略,測量一下你的土地,和我的土地相比較,難道是因為我勢力小、力量薄,無法遠征,所以才把長江以南的地方割讓給你以貪圖安逸嗎?
?王師:曹操“奉天子以討不臣”,所以稱呼自己的軍隊為王師。
?越為三軍,吳曾不御:春秋時期,越國征討吳國,吳國在太湖防御,越國的軍隊集中三軍暗渡,對吳軍發動襲擊,吳軍大敗。
?漢潛夏陽,魏豹不意:漢初,韓信進攻魏王豹。魏王豹在蒲坂津陳兵,堵塞臨晉。韓信假裝要帶兵乘船到達臨晉,然后讓伏兵從夏陽偷渡,偷襲安邑,魏王豹兵敗被俘。
【原文】
凡事有宜,不得盡言,將修舊好而張形勢,更無以威脅重敵人①。然有所恐,恐書無益。何則?往者軍逼而自引還,今日在遠而興慰納,辭遜意狹,謂其力盡②,適以增驕,不足相動,但明效古,當自圖之耳。昔淮南信左吳之策③,漢隗囂納王元之言④,彭寵受親吏之計⑤,三夫不寤⑥,終為世笑;梁王不受詭勝⑦,竇融斥逐張玄⑧,二賢既覺,福亦隨之;愿君少留意焉。若能內取子布⑨,外擊劉備,以效赤心,用復前好,則江表之任,長以相付,高位重爵,坦然可觀,上令圣朝無東顧之勞,下令百姓保安全之福,君享其榮,孤受其利,豈不決哉!若忽至誠⑩,以處僥幸,婉彼二人?,不忍加罪,所謂小人之仁,大仁之賊,大雅之人,不肯為此也。若憐子布,愿言俱存,亦能傾心去恨,順君之情,更與從事,取其后善,但禽劉備,亦足為效。開設二者?,審取一焉。
【注釋】
①凡事有宜,不得盡言,將修舊好而張形勢,更無以威脅重敵人:不管什么事情都有適合它的辦法,不能一一說到,我準備和你恢復舊交以擴大形勢,而并非以我的威力將你當成敵人來壓迫。
②辭遜意狹,謂其力盡:言辭謙遜,要求不高,你可能以為我的力量已經用完了。
③昔淮南信左吳之策:西漢時期,淮南王劉安相信謀士左吳,和他商議謀反之策,最后失敗。
④隗囂納王元之言:西漢末年,隗囂回到天水招兵買馬,自稱西州上將軍。后來聽信部下王元的話,擁兵割據,最后失敗。
⑤彭寵受親吏之計:光武帝召見彭寵,彭寵聽信了妻子和親信的話不應召,最后起兵反叛,被殺。
⑥寤:覺醒。
⑦梁王不受詭勝:梁王,漢文帝的兒子梁孝王劉武,因為袁盎反對立他為太子,他便派遣公孫詭、羊勝刺殺袁盎。漢景帝派人徹查這個案子,公孫詭和羊勝都藏在梁孝王的宮里。梁孝王接納韓安國的勸諫,逼迫公孫詭、羊勝自殺,自己再入朝謝罪,最后沒有同罪。
⑧竇融斥逐張玄:西漢末年,竇融割據河西,自稱河西大將軍。東漢光武帝即位后,竇融決定歸順,隗囂派人前來阻止,反被竇融趕走。建武五年(公元29年),竇融歸順光武帝,任涼州牧。后來跟隨光武帝打敗隗囂,被封為安豐侯,任大司空。
⑨子布:張昭的字。張昭是孫權的謀士,是說服東吳抗曹的頭腦人物,所以曹操一心想要除掉他。
⑩忽:忽視,忽略。
?婉:順從。
?開設二者:開出了這兩個條件。
【原文】
聞荊、揚諸將,并得降者,皆言交州為君所執①,豫章距命②,不承執事,疫旱并行,人兵減損,各求進軍,其言云云。孤聞此言,未以為悅。然道路既遠,降者難信,幸人之災,君子不為;且又百姓國家之有,加懷區區③,樂欲崇和④,庶幾明德,來見昭副⑤,不勞而定,于孤益貴,是故按兵守次⑥,遣書致意。古者兵交,使在其中⑦,愿仁君及孤,虛心回意,以應詩人補袞之嘆⑧,而慎《周易》牽復之義⑨。濯鱗清流,飛翼天衢⑩,良時在茲,勖之而已?。(《文選》四十二)
【注釋】
①交州為君所執:當時,交州刺史孫輔錯誤地判斷了形勢,認為在曹操的進攻下,孫權是沒有辦法保住江南的,于是派人和曹操聯系,事情敗露后,孫權把孫輔囚禁了。
②豫章距命:孫權過江的時候,原揚州刺史劉繇退守豫章,和孫策相拒。
③區區:誠摯。
④崇和:崇尚和睦。
⑤昭副:輔助。
⑥守次:軍隊駐扎。
⑦古者兵交,使在其中:古時候雙方打仗,使者在其中往來交換信息。
⑧詩人補袞(gǔn)之嘆:袞,天子的禮服。袞職:就是王職的意思。
⑨《周易》牽復之義:走錯了道路,被人牽引著又回到原路上,這是很吉利的。
⑩濯(zhuó)鱗清流,飛翼天衢:在清澈的水流中洗滌鱗甲,在長空中舒展翅膀。
?良時在茲,勖之而已:大好的時機就擺在這里,勉勵吧!
上一篇:曹操《為曹公與孔融書》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下一篇:曹操《修學令》原文、注釋、譯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