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曹公與孔融書①
路粹
【原文】
蓋聞唐、虞之朝,有克讓之臣②,故麟鳳來而頌聲作也③。后世德薄④,猶有殺身為君,破家為國。及至其敝⑤,睚眥之怨必仇⑥,一餐之惠必報,故晁錯念國,遘禍于袁盎⑦;屈平悼楚,受譖于椒、蘭⑧;彭寵傾亂,起自朱浮⑨;鄧禹威損,失于宗、馮⑩。由此言之,喜怒怨愛,禍福所因,可不慎與!昔廉、藺小國之臣,猶能相下?;寇、賈倉卒武夫,屈節崇好?。光武不問伯升之怨?;齊侯不疑射鉤之虜?。夫立大操者,豈累細故哉?!往聞二君有執法之平,以為小介?,當收舊好。而怨毒漸積,志相危害,聞之憮然中夜而起?!昔國家東遷?,文舉盛嘆鴻豫名實相副?,綜達經學,出于鄭玄?,又明《司馬法》?;鴻豫亦稱文舉奇逸博聞?。誠怪今者與始相違?。孤與文舉既非舊好,又于鴻豫亦無恩紀?,然愿人之相美,不樂人之相傷,是以區區思協歡好?。又知二君群小所構?,孤為人臣,進不能風化海內,退不能建德和人,然撫養戰士,殺身為國,破浮華交會之徒?,計有余矣?。(《后漢書》一百《孔融傳》)
【注釋】
①孔融: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就是把皇帝當成了傀儡。孔融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孫,漢末的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孔融反對曹操的政治做派,要求把實權還給朝廷,反對曹操專權。御史大夫郗慮在的授意下,奏免了孔融的官職。曹操則讓路粹代筆給孔融寫了這封信,假意要調和他與郗慮之間的矛盾,實際上是讓孔融投靠自己。孔融不肯,于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被曹操所殺。
②唐、虞之朝,有克讓之臣:陶唐,堯的國號。有虞,舜的國號。克讓:能讓。
③麟鳳來:麒麟、鳳凰是傳說中比較祥瑞的動物,它們的出現預示著天下太平、國運昌盛,人民生活會更加美好。
④德薄:社會道德澆薄。
⑤敝:敗壞。
⑥睚(yá)眥(zì)之怨必仇:睚眥,瞪著眼睛,發怒的樣子。怨:仇恨。仇:報復。
⑦晁錯念國,遘禍于袁盎:漢景帝時期,晁錯主張削弱諸侯權力,便于國家的統一和管理,吳、楚等國便打著請求謀殺晁錯的名義起兵造反。袁盎素來和晁錯有怨,于是他上書請求漢景帝殺掉晁錯以安撫七國。因此,晁錯被殺。
⑧屈平悼楚,受譖于椒、蘭:屈平,指的是屈原。屈原對國家很忠誠,卻受令尹子蘭和司馬子椒的譖陷,被楚王放逐,后投江而死。
⑨彭寵傾亂,起自朱浮:彭寵原先割據漁陽,后來歸順劉秀,被封為建忠侯,任職大將軍。因為不滿劉秀對他的禮遇,經常滿口怨言。幽州牧朱浮和彭寵不和,在劉秀面前多次控告他,最后彭寵被逼起兵造反。
⑩鄧禹威損,失于宗、馮:鄧禹是劉秀的開國功臣。鄧禹帶領部隊鎮壓赤眉軍的時候,駐守在栒邑的兩個部將宗欽和馮愔二人相互廝殺,馮愔殺掉了宗欽,又帶兵反擊鄧禹,讓鄧禹的威望有所損傷。
?昔廉、藺小國之臣,猶能相下:廉頗、藺相如都是趙國的上卿,廉頗因為不服藺相如的位置在自己之上,經常揚言要侮辱藺相如。為了國家利益,藺相如躲開廉頗的鋒芒,一直避讓,盡量不與廉頗發生正面沖突。廉頗知道后,心有悔悟,負荊請罪,二人重歸于好。
?寇、賈倉卒武夫,屈節崇好:寇恂和賈復都是開國功臣,賈復的部下殺了人,被寇恂處死,賈復便揚言要為部下報仇,殺掉寇恂。寇恂忍讓,不和賈復見面。后來光武帝劉秀從中調解,二人和好,并成為好友。
?光武不問伯升之怨:伯升,光武帝劉秀的長兄劉的字。劉在參加農民軍時,因為朱鮪的建議,劉被更始帝劉玄殺死。后來,劉秀圍攻洛陽,包圍了朱鮪,劉秀以天下為重,勸說朱鮪投降,并表示不計前嫌,依然給予封賞。最后,朱鮪投降。
?齊侯不疑射鉤之虜:春秋時期,齊襄公死后,公子小白和公子糾爭奪君位。管仲為了幫助公子糾而在公子小白回國的路上射中小白的帶鉤。后來,公子小白即位,是為齊桓公。他不僅沒有殺掉管仲,反而重用他為相。
?夫立大操者,豈累細故哉:大操,大節操。細故:小事情。
?小介:小隔閡。
?憮(wǔ)然:失望、慨嘆。
?國家東遷:指漢獻帝遷都許昌。
?鴻豫:郗慮的字。
?鄭玄:東漢經學家,字康成,于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去世。
?《司馬法》:戰國時期的一部兵書。
?稱:贊許。
?與始相違:和當初相違背。
?無恩紀:沒有受過什么恩惠。
?區區思協歡好:區區,誠懇的意思。思協歡好:想要調解雙方歡好。
?群小所構:很多小人的挑撥、構陷。
?破浮華交會之徒:破,打擊。浮華交會之徒:專事浮華的文辭而又相互結交的人。
?計:辦法。
上一篇:曹操《為曹公與劉備書》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下一篇:曹操《為曹公作書與孫權》原文、注釋、譯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