潤州二首(其一)
【題解】
本篇選自《樊川詩集注》卷三。
杜牧(803—853),字牧之,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唐文學家。大和進士。曾為幕僚,歷任監(jiān)察御史,黃、池、睦諸州刺史,累官至中書舍人。詩在晚唐成就很高,與李商隱齊名,兩人并稱“小李杜”。有《樊川文集》二十卷,《外集》、《別集》各一卷。注本有清馮集梧《樊川詩集注》四卷。
潤州,今江蘇鎮(zhèn)江市。
向吳亭東千里秋(1),放歌曾作昔年游。青苔寺里無馬跡(2),綠水橋邊多酒樓。大抵南朝皆曠達,可憐東晉最風流。月明更想桓伊在(3),一笛聞吹出塞愁(4)。
【注釋】
(1)向吳亭:古亭名。馮集梧《樊川詩集注》引《孔氏雜記》:“向吳亭在潤州官舍。”一說在丹陽縣治南。(2)青苔寺:古鎮(zhèn)江八大寺之一,在四牌樓萬古一人巷內(nèi)。寺側(cè)有綠水橋,俗稱高橋。(3)桓伊:東晉名士,官至刺史,曾與謝玄、謝琰大破秦苻堅軍于淝水。善吹笛,時稱“江左第一”。(6)出塞:古樂曲名。《晉書·劉隗傳》:“子疇,曾避難塢壁,賈胡百數(shù)欲害之。疇無懼色,援笳而吹之,為《出塞》、《入塞》之聲,以動其游客之思,于是群胡皆垂泣而去之。”
【導讀】
《潤州二首》(其一)首聯(lián)起勢恢宏。登上向吳亭,極目東望,茫茫千里,一片清秋景色,給人一種極荒忽無際的感覺。詩人的萬端思緒,便由登覽而觸發(fā)。再一筆宕開,追憶起昔年游覽的情形。“放歌”二字可見當年酣舞狂歌的賞心樂事,如今舊地重游,恰逢惹愁的高秋季節(jié),神往之中隱含著往事不再的悲哀。頷聯(lián)把思路從昔年拉回到眼前,寫詩人下亭游覽時所見的景物。“青苔”二句,一寫先朝遺寺的荒涼冷落,一寫河邊酒樓盛景依舊,對仗十分工整。突出一衰一盛的對比,形象地反映了潤州一帶風物人情的滄桑變化,這就為下一聯(lián)抒發(fā)思古之情創(chuàng)造了條件。頸聯(lián)再轉(zhuǎn),詩人由眼前的遺寺想到東晉、南朝,又由酒樓想到曾在這里嬉游過的先朝士人,巧妙地借先朝士人的生活情事而寄慨。東晉、南朝的士人,曠達風流曾為一時美談,可是他們在歷史的舞臺上都不過是匆匆過客而已,只留下虛名為后人所企羨。中間兩聯(lián)由覽物而思古,充滿著物在人空的無限哀惋之意。尾聯(lián)意境深遠。秋夜月明,清冷凄迷,忽然傳來《出塞》的悲怨笛聲,又給詩增添了一層蒼涼哀切的氣氛。詩人由笛聲而想到東晉“盡一時之妙,為江左第一”的吹笛好手桓伊,他要借桓伊的笛聲來傳達心中的無限哀愁。豐富的想象,把時隔數(shù)百載的人事勾連起來,使歷史與現(xiàn)實,今人與古人,眼前的景物與心中的情事,在時空上渾然融成一體。因此,詩雖將無窮思緒以一“愁”字了結(jié),卻給人以跌宕回環(huán)、悠悠不已之感。
上一篇:杜牧《泊秦淮》原文、賞析
下一篇:《杜牧·早雁》閱讀理解